BVLGARI Top Banner 11/13-11/20 桌機版

书写白朗峰时刻MONTBLANC

1821年Nicolas Rieussec发明计时码表开始,记录时间轨跡,指引制表业全新方向。由古希腊文Chronos(时间)与Graphein(书写)两字组成的计时码表Chronograph,与以书写工具起家的万宝龙本质不谋而合,其耗费叁年时间研发的同名计时码表系列,不仅堂堂迈入第五个年头,更成为展现万宝龙制表动能的绝佳平台。
文/Thomas Lo.人物採访/Aby Chan.摄影/Rick Lo(部份表款).资料提供/MONTBLANC


始于赛马的计时传奇
1821年Nicolas Rieussec发明了计时器,从此以后计时码表成为显学,技术的突破从未停歇,2008年万宝龙从Le Locle表厂研发了首枚自制机芯,结合时间与书写,让品牌得以在高级制表续写荣耀。



晋身专业制表品牌
提起万宝龙MONTBLANC,1906年创立于德国汉堡,前身是一间名为SIMPLO的填充钢笔公司,直到1910年品牌创办人之一的Mr. Claus-Johannes Voss因深受欧洲最高峰——白朗峰(Mont Blanc)壮阔的气势与景致而感动,遂于1913年将公司命名为"MONTBLANC",矢志以生产品质优良的书写工具为己任,透过最传统的手写方式,灌注文字充沛的生命力,并以峰顶皑皑白雪呈现的瑰丽雪景,转化为品牌的六角白星标誌。悠久的书写工具品牌形象深植人心,儘管于1997年正式进军鐘表市场,并推出专属手表系列,其品牌的光环似乎掩盖了其手表的价值,即便是2004年推出时大获好评的TimeWalker系列手表,除了出色的外观设计之外,似乎未见万宝龙在机芯多加着墨。

不过叁年后,百年经典表厂Minerva成为万宝龙专属研发生产中心,其所保留的丰厚技术歷史,以及具备的完整垂直生产能力,让万宝龙直达天听躋身顶级制表品牌之列。回顾这些年来,万宝龙在鐘表发展中年年都有突破,一方面承袭Minerva精湛的传统技艺,推出精致传统路线的Collection Villeret 1858系列,发表多款经典Vintage的高阶计时码表,或是大秀技术力的筒状游丝Tourbillon Bi-Cylindrique等高复杂手表。另一方面,以两年为週期发掘年轻有潜力的制表师,并透过Minerva高级手表研发中心的技术协助,落实天马行空制表创意的"TimeWriter"计划,更成为近年来表展的技术话题款。

贯彻书写精神的招牌计时系列
然而对于万宝龙自身而言,'08年从品牌制表起点Le Locle表厂发表的MB R100/200机芯,才是真正其自制的里程碑。在此之前,万宝龙Le Locle表厂只负责基本的组装,但品牌耗费叁至四年心血投入,成功开发出MB R100/200机芯,完整衔接了品牌初、高阶之间的技术断层,正式宣告转型成为具备自制实力的表厂。

「这是一款向计时码表之父Nicolas Rieussec致敬的手表,由万宝龙自主设计与制造,独特的计时配置流露万宝龙品牌特质,亦是我个人相当喜爱的品牌手表系列。」甫上任的品牌全球行销执行副总裁Jens Henning Koch受访时如此表示。搭载MB R100/200机芯的手表系列即以计时码表之父尼可拉斯·瑞塞克(Nicolas Rieussec)为名,有别于一般叁眼或两眼指针式计时显示,而是採用转盘式搭配指针的计时显示,将30分鐘计时盘安排在面盘五点鐘,60秒计时在七点鐘位置的配置以及偏心的时分显示,独特的设计即来自于其1821年原创的计时器。

回到尼可拉斯·瑞塞克先生所处的十九世纪,当时风靡欧洲上流社会的消遣与社交活动为赛马与投注赛马,然而儘管观眾能全程欣赏赛马奔驰衝刺的精彩画面,但在多匹马同场竞技时,却没有办法瞭解每匹马花多少时间跑到终点。他有感于此,制造出一个木质表盒内安装上头有刻度的机芯,只要按下按钮便会滴下墨水于转动的表壳,藉以记录赛马时每一匹马的比赛成绩,并擷取古希腊文Chronos(时间)与Graphein(书写)二字,命名为Chronographe,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计时码表。计时码表背后「书写时间」的含意与万宝龙在「书写」上的特质不谋而合,不难想见为何品牌独选计时功能做为自制的起点。

努力不懈的自制精髓
「万宝龙手表的核心价值在于经典不衰的设计、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与在功能上的不断升级。」Mr.Jens Henning Koch接着补充,Nicolas Rieussec系列源自1821年原创计时器的独特造型已是最佳例证,并且出自Le Locle表厂的自制手表,出厂前都必须严格执行「500小时测试」,相当于模拟手表生命週期的第一年。不同于瑞士天文台认证只针对机芯检测,品牌自家的500小时测试进一步针对的是放入机芯后的手表成品,从4小时的机芯上鍊功能测试、80小时的精准度测试、336小时的Cyclotest自动手表模拟测试、80小时的基本效能测试到最后2小时的防水测试,成功通过「500小时测试」的五大步骤后才会正式出货,足见万宝龙对于MB R100/200自制机芯的重视。

此外,身为品牌首枚机芯的MB R100/200机芯并没有初出茅庐的青涩,MB R100是手动上鍊计时机芯外加动力储存与日期显示,而MB R200则是自动上鍊计时机芯再加上两地时间与昼夜显示,机芯内部五枚齿轮在摆轮上一字排开的独特编排,配备稳定性高的导柱轮加上垂直离合的计时机制,让万宝龙的计时码表独树一格。

持续进化的系列表款
不仅仅如此,隔年再接再厉推出鏤空版本的MB R110,两个鏤空的计时盘可一窥机芯作动,并将指针式日期改为日期盘显示,让面盘配置变化更多元。2010年则是置入硅质擒纵发表MB R120机芯,利用硅质轻与坚硬的特性可减少传递动能时的耗损,将表款耐用与精确度向上提升。而2011年则是计时码表发表届满190週年的重要时刻,系列推出搭配各式贵金属材质款式细细雕琢面盘细节的纪念限量款,2012年则是推出自动上鍊鏤空版本的MB 210,面盘上以HOME TIME固定指针搭配转盘取代中央第二根指针的两地时间显示。

至于2013年则是搭载了全新专利系统的Rising Hours,主打昼夜功能,透过两枚凸轮构成的马尔它十字带动昼夜转盘,一枚凸轮与上层小时转盘连接,另一枚凸轮则安装于下层日夜转盘轴心,让不但能够显示目前时间,还能够同时显示这个小时属于白天抑或夜晚。再度从功能与设计让人惊艳,但是依然能够忠实传达出万宝龙从书写而来的精准时间哲学。

▲ 全球行销执行副总裁
Mr. Jens Henning Koch在消费品、零售、广告与品牌经营领域深耕许久,'10年加入歷峰集团任职于朗格行销总监,于'13年8月走马上任负责万宝龙产品发展、品牌事务与公关关系等事务。

▲ 500小时检测程序
万宝龙为旗下自制机芯特设一套500小时检测程序,上满鍊的机芯以不同位置测试,再进行两次完整上鍊、走时、停止循环测试,再通过六方位测试,以及最后气压与30米防水测试才能出厂。

▲ 自制中枢Le Locle表厂
由1904年建成的老宅改建而成的Le Locle表厂,楼高叁层再加上集中表款组装、测试、出厂前检测步骤的地下一楼,为Nicolas Rieussec系列、TimeWalker系列的制造枢纽,採用现代化生产方式。


Nicholas Rieussec Rising Hours日夜转动一目瞭然
12小时制显示在高级手表中稀鬆平常,只是使用者调校时往往摸不着头绪究竟是白昼还是黑夜,一不小心日期还多转一格。然而2013年万宝龙以使用者为设计出发点,透过自制的MB R200机芯,结合专利的昼夜转盘机制,让您一眼望穿日夜。



独特的盘面配置与轮系排列向来是Nicholas Rieussec系列的一大特色,累计60秒与30分鐘的转盘式计时显示与接连的微笑表桥,源自于十九世纪计时码表之父Nicolas Rieussec的原创计时发明,不仅是万宝龙成功连结书写本质与制表工艺的最佳例证,搭载自制的MB R100/R200计时机芯更是品牌制表发展的里程碑。MB R100/R200系列机芯具备导柱轮+垂直离合的计时机制,与螺丝摆轮+横跨式摆轮桥板的机芯配置,日期、动储显示结合计时码表或是两地时间搭配计时码表展现系列功能取向的实用定位,而2013年推出的MB R220自动上鍊机芯更是将实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搭载Cal. MB R220的Rising Hours计时手表是Nicholas Rieussec系列全新生力军,透过8点鐘的单按把操作计时啟动、暂停与归零,偏心的时分盘与转盘式计时承袭了系列经典特色,不过表款最大特色却是主打昼夜显示,然而这项功能在Nicholas Rieussec系列不应是常设功能,又何足以大书特书?关键就在于万宝龙此次搭载了一个专利机制,透过两枚重叠转盘组成,上层搭配鏤空的阿拉伯数字1到12,下层则分为黑色与蓝色的昼夜显示转盘,使用者无须藉由另外配置的昼夜显示视窗或是选购24小时制时标,就能从时标的顏色判读日夜。特别是没有配备昼夜显示的表款,让使用者读时往往备受困扰,一方面无法单从面盘判断究竟是白天还是晚上时刻,二来调校时日期不小心就多转一天,对于往来各地的商务旅客实在是一大考验。就算添购了具备昼夜显示的表款,须从额外的视窗判别亦不够直觉。然而透过Rising Hours黑色转盘指示白天与蓝色转盘指示黑夜,此外,特别在早上6点以及傍晚6点时,各以黑蓝两色詮释时标6提醒使用者日夜交替,更是别出心裁。至于过去系列中往往显示昼夜的视窗,万宝龙此次加入了星期显示,与右侧的日期窗两两相对,在面盘上提供更丰富的资讯,再加上直觉式的判读时间,让Rising Hours计时码表成为系列实用首选。

▲ Nicholas Rieussec系列Rising Hours计时手表
18K玫瑰金材质/MB R220自动上鍊机芯/时、分、日期、星期显示/单按把计时码表功能/日夜显示/蓝宝石水晶镜面、透明底盖/防水30米/表径43mm/参考价:NT$ 1,068,000


纵横寰宇良伴
针对频繁往返全球各地的旅客与商务人士,万宝龙于招牌系列TimeWalker推出叁款实用力作:世界时区南北半球手表、双飞返计时手表与航海家UTC自动手表,不仅一表掌握全球时刻,亦搭配品牌自制计时机芯MB LL100,将最实用的复杂功能完美融于一表。



TimeWalker系列2013年新作
航空、海运的蓬勃发展拉近了地理区间的藩篱,促成了时空收敛现象,网际网路带来资讯的随时更新几近零时差,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人力,全球化成为现代人生活重要的一环。想要掌握先机便是要掌握时间,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区作息的尊重,因此研发多地时区手表成为近年表界的一大趋势。

万宝龙在招牌系列TimeWalker中,为热爱旅行的人打造出叁款多时区手表,首先介绍的是同一时间掌握全球各地时间的世界时区手表。中央的时分针指示使用者现居地区时间,而面盘边缘罗列全球24个时区主要城市,且面盘中心有一枚24小时转盘,只要两相搭配指示,便可明瞭全球各时区当下时间。不过,此款世界时区手表区分为南北半球两个版本,面盘呈现分别从北极与南极看到的地球投影图,且北半球款式的世界时区环只有位于北半球的城市,南半球款式反之亦然。也因为南北半球的差异,北半球款上的24小时环採顺时针旋转,24城市名称却是逆时针排列,反之南半球款上的24小时环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但城市名称则是顺时针排列。

北半球款与南半球款各自採用独特配色,北半球款搭配银灰色表面与黑色皮表带,而南半球款则是色泽较深的碳灰色表面搭配不锈钢鍊带与折叠表扣,翻至表背,北半球款式底盖鐫刻南半球城市的名称,而南半球款式底盖亦是刻有北半球的24个主要城市,绝对能让佩戴者掌握从东半球到西半球日升日落,还能掌握北半球跟南半球城市的时间变化,一表纵观全球。

▲ TimeWalker系列世界时区南北半球手表
不锈钢材质/4810/410自动上鍊机芯/时、分、秒、日期显示/世界时区显示/蓝宝石水晶镜面/防水30米/表径42mm/参考价:NT$ 139,900(北半球手表)、 NT$ 161,700(南半球手表)


TimeWalker Voyager UTC
除了一表囊括24个主要城市的世界时区手表外,在同一面盘中指示现居地与旅行地点两地时间的GMT手表亦为大家所熟悉。不过万宝龙推出的这款两地时间手表却是以UTC表示,与GMT最大的不同在于精确度。所谓的GMT指的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是以平均太阳时为基准,但是所谓的UTC指的是环球标准时间(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UTC经过更为严谨的计算过程,不仅是考量平均太阳时,更考量地轴运动自转速度,并纳入以「秒」为单位的国际原子时而来的综合计算结果,强调是较比GMT更为精确的世界标准时间。其面盘是12小时制的时分显示,表圈内缘则是24小时制用来显示第二地时间,上下两部以深浅顏色区份昼夜,并以中央第二根指针指示第二地时间,鏤空小时指针尖端涂以红色,一目瞭然。至于调校,只要拉出一段表冠,便能单独调校第二地时间,对于往返两地的旅客可谓实用至极。

▲ TimeWalker系列航海家UTC自动手表
不锈钢材质/4810/405自动上鍊机芯/时、分、秒、日期显示/两地时间显示/蓝宝石水晶镜面、透明底盖/防水30米/表径42mm/参考价:NT$ 113,700


TimeWalker TwinFly Chronograph
不同于前面介绍的两款世界时区或是UTC为主的表款,这款TimeWalker系列双飞返计时码表除了商旅人士最需要的两地时间显示之外,更配备了另一日常生活受欢迎的复杂功能——计时码表。其所搭载的是2011年万宝龙的另一枚自制计时机芯MB LL100,机芯採用双发条盒供应动能,计时机制则是导柱轮机制,可以降低计时作动时,不会因为齿轮切入所造成的不正常抖动,避免计时秒针无法归零或掉针的情况。这款双飞返计时码表在面盘配置亦颇具特色,计时分针及秒针与时分指针同轴,皆位于中央轴心,60秒小秒盘与60分鐘计分盘皆位于面盘正中央,下方才是30分鐘计分盘,復古了40年前的计时码表配置。至于12点鐘位置的空间,万宝龙则是将24小时制的两地时间显示安排于此,面盘左右两侧则是安排了日期窗与品牌系列名称字样,让面盘显示资讯不仅丰富,却又突显均衡大器的气度。

▲ TimeWalker系列双飞返计时手表
不锈钢材质/MB LL100自动上鍊机芯/时、分、小秒、日期显示/计时码表/两地时间显示/防水30米/表径43mm/参考价:NT$ 243,000(鍊带款)、NT$ 235,400(皮带款)


完整内容请参考《世界手表杂誌 No.93》
更多精彩报导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