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 ¾夹板 歷史的重要元素

2015年2月18日是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诞辰200周年,这名德累斯顿制表师为精密制表业引入了¾夹板。此组件的出现源于他对扛造精确可靠鐘表的坚持,而¾夹板亦很快成为了其怀表的重要元素,在风格和质量上均独一无二。时至今天,大部份朗格机芯依然配备这个组件。
 

▲ 叁个朗格表款的3/4夹板:(左起)Richard Lange Tourbillon “ pour le mérite”、Richard Lange和1815 UP/DOWN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在1845年12月7日成立表厂后,致力以系统化方式改善机芯的设计。当时,怀表机芯存在一个技术问题,令他烦恼不已:一般来说,所有轴承和齿轮都配置于独立的桥板和夹板下。在组装过程中,制表师需要小心操作各个组件,并且把齿轮正确固定于对应的位置。他们必须不厌其烦,作出反覆试验。因为只要其中一个夹板的位置有所调整,其他夹板都要再作检查,有需要时更要重新定位。此外,每过一段时间,夹板便会稍为移动,令怀表不时需要重新调校。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无法接受这种程况。他的目标是要确切打造品质持久的鐘表。因此,他研制了一枚可容纳所有重要齿轮轴承的上夹板。这样便可单独固定各个轴承的位置。儘管制 表师需要运用特定技巧,才能同时「引导」所有心轴进入夹板下方的钻孔内,但此新方法无疑令装配过程更加流畅。朗格花上近20年的时间,不断改良这个夹板的设计。经过不同进程,到了1864年,此夹板覆盖机芯的面积增至四分之叁。只有振盪系统及其摆轮夹板仍然外露。独立擒纵轮夹板在后来亦整合至上夹板。这成为了¾夹板的最终形态。

1875年3月,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设计在美国获得专利。配备¾夹板的鐘表需要完全拆解才能取出发条盒,有见及此,朗格想出一个全新方法。他修改了发条盒的设计,现在只需鬆开棘轮下的两枚螺丝便可独立移除发条盒。¾夹板在1990年后再度成为朗格手表的经典标誌。凭藉先进的加工和线切机器,此组件能够以最高的精确度制成,其容差范围仅为千分之一毫米。¾夹板由未经处理的德国银铸造,内含铜、镍和锌,这种合金传统用于朗格的框架组件,并以其高稳定性和抗腐蚀性着称。经过一段时间,其表面会形成一层具保护性的金黄色薄膜,因此无需镀上任何电解防腐蚀涂层。缀以格拉苏蒂菱纹的¾夹板,与以热蓝钢螺丝固定的黄金套筒及其红宝石轴承完美融合。每枚¾夹板都是品牌向朗格致敬之作,时刻纪念这位200年前出生的萨克森精密制表业创始人。
 

▲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逐步改良¾夹板夹板的设计



▲ 组装于LANGE 1的机芯内、以未经处理德国银打造的现代¾夹板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