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们对于腕表基本走时功能的概念往往建立在时、分、秒针同轴的大叁针格局,但其实在更早期的怀表时代,因为机芯格局中代表秒数运作的四番车原本就不处在中央轴心上,所以老怀表採用秒针独立于时、分针的小叁针反而是当时的主流。待腕表开始兴起后由于技术、设计乃至市场喜好层面等眾多因素不断改进演化,才慢慢形成以大叁针为主的风潮。
提到市场的喜好,目前整体来说叁针表普遍比二针表更受欢迎,原因不难理解——秒针的存在对玩家来说还是拥有难以取代的重要性,不仅是能时时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动态感,也因为必需透过秒针才能突显腕表的走时精准度;而在叁针腕表中,小叁针又比大叁针更有市场价值,这则是与人们崇尚復古的心态有关,包括较前期的古董怀表以及叁○、四○年代的腕表等,小叁针格局均曾盛行一时,呈现在现代腕表上则是别具一番古朴典雅的韵味。
同时,偏置于面盘一隅的小秒显示也比大叁针中规中矩的样式来得有变化感,以二手腕表市场来看,在条件相近下,通常具小秒显示的款式行情总是比大叁针更吃香(有趣的是百达翡丽的老表因原本推出的大叁针款相对少,反而与其他品牌互为对比)。表厂通常在中轴时、分针外会另外安排一个偏心表盘指示小秒,但其所处位置以及表现手法实际上还充满更多衍生创意。
传统小秒显示
小叁针的结构比起大叁针,优势在于动力上的负担较小,此外比起叁根指针同轴,採独立形态的小秒也具备更臻薄型化的基础。最常见的小秒盘设计一般被安置于面盘6 点方向,因为通常那便是四番车的所在位置,其次也有一些小秒盘会出现在9 点方向,不过除了前述两种最普遍的小秒显示方位之外,随着表厂的设计微调也会出现各种小秒方位的变化,但往往集中在面盘的下半部,例如宝格丽2014 年的OctoFinissimo即将小秒置于7 ∼8 方向,而又如百达翡丽的Ref. 5015 小秒盘则是位在4 ∼5 点方向,但凡事总有例外,像伯爵部分Altiplano腕表将小秒上推至10 点方向的设计则是少数中的少数。
除了中轴时、分针与小秒的格局,表坛在1930年代出现以偏心时分盘加上小秒盘配置的医生表也是另一种传统小秒形态,包括劳力士2005年所推的Prince 甚至是雅克德罗的「大秒」设计都出自类似的想法。
一分鐘陀飞轮附带小秒显示
复杂功能中的陀飞轮装置以其框架不间断的自转以达尽力消弥擒纵系统方位差的目的,普遍来说陀飞轮的自转週期设定为一分鐘,因此表厂便趁着此一运作特性加上一点巧思衍生出附加的小秒显示功用。结合一分鐘陀飞轮显示小秒的目的或许也带有精简面盘设计的用意,否则若要在陀飞轮装置之餘另闢空间提供小秒盘运作,势必会让腕表整体看起来壅塞不少。
这类型小秒显示常见的作法像是在陀飞轮中轴加上一枚指针,简单明瞭突显出指示秒数的作用,也有像是格拉苏蒂原创直接利用陀飞轮其中一枚支撑骨架,于其末端固定螺丝上套上一枚水滴形箭头后,旋即成为一种现成的小秒显示。另外有些品牌如卡地亚、伯爵等等则是大玩设计创意,将陀飞轮框架融合一些图腾的概念并从中匯聚一处具有指示作用的尖头造型供佩戴者辨识秒数,而表厂往往也会在此类设计的陀飞轮周围加上60 秒刻度再次强化指示功效。
特殊设计小秒显示
与先前本讲座介绍过的各类型功能显示相同,小秒显示既有经典的传统设计,亦会有表厂为了打破既有窠臼而努力尝试新奇的设计形态。其中採用指针式的小秒不意外自然有逆跳的设计随之衍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莫过于Paul Gerber 在1990 年代末期所发表史上第一只逆跳小秒腕表,其採用60 秒逆跳的设计,将逆跳的视觉美感升至极致,而现今则仍有宝铂推出的30 秒逆跳小秒延续此类设计的惊奇感(换算下来一天逆跳次数高达2880 次!)。
至于艾美则可说是近期钻研特殊小秒显示颇具代表性的品牌,包括先有方轮小秒以方型齿轮「框出」秒数递嬗,接着又以神祕小秒赋予秒针的指示作用更多戏剧化的观赏效果。此外爱马仕于2013年承袭时间暂停所推出的接班力作ArceauLeTempsSuspendu,则是试图衝撞人们对顺时针时间运行的惯性,幽时间一默的概念让人不得不佩服品牌天马行空的制表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