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飞轮形制概览(下)

Abraham-Louis Breguet和Bonniksen等人于怀表时期所研发的动态运行擒纵系统(陀飞轮/卡罗素),影响后世深远,迈入20 世纪的腕表世代后仍可见应用于此类体积更小的时计中;然而随着时代进步,连带地古典传统的设计也自然融入崭新生命力,表厂尝试用更大胆、前卫的手法来创造出更多元化的陀飞轮样貌。陀飞轮腕表开始出现异于传统设计的变体约莫自机械表復兴浪潮后才逐渐展开(更具体的说法则是发跡于1990 年后的近代),创新形式的陀飞轮有几项重要特徵,例如更炫目的视觉效果、由平面走向立体化(此概念乃是因应腕表不像怀表常保持在垂直或水平放置的习性改变而生),或者甚至是打破过往一表一陀飞轮的陈规,衍生出多体化的陀飞轮设定⋯⋯等,较传统陀飞轮而言,创新设计在零件组成数目及制作难度方面俱增,理论上能增益走时精准度的本钱也随之提高(但实际上有无显着提升作用则端视佩戴者本身见仁见智),但相对的机芯运作势必付出更大量的动能且反应在表款售价的居高不下等,这亦为此次要介绍另外叁种创新陀飞轮类型的共通现象。最后需注意的是有关本讲座所归纳的陀飞轮类型并非绝对标准,各家陀飞轮之间的设计因为复杂度不同有时也难以清楚界定,仅供大家作为赏表或交流时的一种概略参考。

 

 

▲愈趋复杂的陀飞轮设计

现代腕表陀飞轮已然蜕变出更多元的设计样貌,如积家的球体陀飞轮便从平面走向立体化境界。

 

 

神奇飞行陀飞轮

上期介绍过飞行陀飞轮乃是取消了传统必需的顶层桥板,让陀飞轮的观赏视野更无滞碍,而表坛其实还出现过进阶版的神奇飞行陀飞轮,其最大特色在于视觉上看起来陀飞轮装置不只悬浮于面盘上,更有一种独立于机芯之外单独存在的奇幻感;要达成如此魔术般的设计主要仰赖一个关键——即採用透明的蓝宝石水晶夹板来固定整组陀飞轮框架,少了原本固着在陀飞轮下方的连接零件后,自然使之不论前后观看皆能保有通透腾空的感受。表坛着名的神奇飞行陀飞轮案例较早如华人制表奇才矫大羽于1993 年所开发的矫氏神奇陀飞轮,一方面利用蓝宝石水晶夹板间接减轻陀飞轮整体重量,并透过更大尺寸的摆轮设计以强化机芯结构,此外如宝璣与卡地亚的神祕双陀飞轮腕表等,也都是出于相似的创作理念,尤其后者结合公转运行的机制,将「神奇」之名演绎得更淋漓尽致。

 

 

▲矫氏神奇陀飞轮

神祕鐘虽早已出现,但矫大羽提出具有高穿透效果的神奇飞行陀飞轮仍有其之于腕表的先锋定位。

 

▲宝璣Ref. 5335BR

身为陀飞轮创始者,宝璣并非只会制作传统陀飞轮,其亦曾推出运用蓝宝石陀飞轮夹板的作品。

 

▲卡地亚神祕双陀飞轮

卡地亚高级制表系列曾聚焦神祕鐘渊源大展创意,一举开发出这只身兼公转机制的神奇陀飞轮。

 

▲奇幻的悬浮视感

神奇飞行陀飞轮由于捨弃顶层桥板以及底部的连接零件,因此即使由后方观之仍保有大量穿透感。

 

 

多轴/立体陀飞轮

传统陀飞轮乃是沿袭自怀表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腕表上由于佩戴形态的不同(腕表常随手部活动而不断变化位置)使其效用较难彰显,因此表坛开始发展出所谓多轴式的陀飞轮装置,让摆轮能在两个平面以上的情况下不断旋转,通常表厂在制作此类陀飞轮时不同轴心零件的旋转速度也会有快慢之分,这种多变的方向与速度转化理论上更能配合佩戴腕表时抵销地心引力影响的目的,类似的多轴陀飞轮包括芝柏、法穆兰与海瑞温斯顿等品牌均曾推出,而独立表厂像是THOMAS PRESCHER 和GREUBEL FORSEY 也是箇中行家。此外积家则是在多轴的基础上蜕变出球体陀飞轮的新概念(首见于2004 年),赋予陀飞轮内外框架立体化的设计,犹如大球包覆小球的各自运转动态令人目眩神迷,且积家在后续推出的球体陀飞轮2 号与3 号更是分别导入筒状游丝与球状游丝的技术进展,对于擒纵系统的等时性提供更大助益。

 

 

▲芝柏叁轴陀飞轮

芝柏2014 年新推的叁轴陀飞轮由内至外的旋转框架分别以1 分鐘、30 秒与2 分鐘的速度各自运转。

 

▲海瑞温斯顿史诗陀飞轮

HW自2010 年的史诗陀飞轮2 号开始导入双轴概念,2013 年的第四号作品则开始迈入叁轴新境界。

 

▲THOMAS PRESCHER叁轴陀飞轮

独立制表师THOMAS PRESCHER的陀飞轮作品不乏多轴设计,甚至其视觉效果也有几分神祕表韵味。

 

▲积家球体陀飞轮

积家研发的球体陀飞轮首见于2004 年,'13 年的球体陀飞轮3 号则是融入球状游丝以优化等时性。

 

 

公转陀飞轮

多轴或立体设计并非创新陀飞轮的极限,因为其基本上仍与传统设计相同採定点架构,于是制表师们又想到陀飞轮除了自转,也许可以进行绕行面盘的公转,将动态美感扩展放大,强化陀飞轮的视觉魅力(理论上多轴或立体的多方位旋转方式还是比在平面上自转+ 公转的模式更能有效抵御地心影力的影响,但在结构稳定性上,公转陀飞轮则较具优势)。如宝璣便曾在5347 这款作品上大胆尝试,除了具有双体陀飞轮外,其更能随着面盘进行12 小时的公转,两枚同步自转的陀飞轮则靠着相连的差动轮系以匀化走时格律。而积家的星象陀飞轮于功能上的复杂度本身已是一大亮点,加上在星空图面盘背景衬托下融入依据恆星时週期运行的公转陀飞轮机制,犹如将天体运作实况搬入腕表舞台。至于卡地亚与伯爵的公转陀飞轮造型类似,但前者仅具1 分鐘公转週期,后者则是兼有1 分鐘自转与1 小时公转的双重旋转特性。

 

 

▲宝璣Ref. 5347BR

宝璣此款5347BR 除了融入双体陀飞轮设计,更让双陀展开犹如彼此追逐的公转活动,饶富趣味。

 

▲积家公转陀飞轮

此款腕表集结叁问、万年历、星空图显示等,甚至陀飞轮乃是依据恆星时规律进行公转。

 

▲卡地亚公转陀飞轮

2013 年卡地亚结合鈮鈦合金与碳晶等新颖材质推出公转陀飞轮改款,是顶尖技术的综合表现。

 

▲伯爵公转陀飞轮

伯爵此款Polo 系列腕表将公转陀飞轮结合分针指示,因而设计出配合陀飞轮结构的巨型分针显时。

 

相关文章:
陀飞轮形制概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