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显示是最简单的复杂功能——有时候我们甚至不会把它当作复杂功能;简单归简单,但是一款表有没有日期显示却是定义它产品类型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如果一款表只有二针,我们会将它定位在Dressing Watch,如果它多了一根秒针和日期显示,我们就会将它定位在日用表,因此日期显示可以视作一款表属于日用表与否的识别,讨论一只日期显示表款,重点不在日期显示本身,而在于它作为一只日用表的表现。同样是日用表,定价也可以横跨高、中、低所有价位,对不同的价位我们有不同的要求,表厂的想法也大不相同。
文/Kyo Sun.摄影/Jemy Jian.表款提供/各大代理商
AUDEMARS PIGUET Jules Audemars 日期手表久等了的基本款圆表(左)
Jules Audemars 系列的更新是 2011 年 AUDEMARS PIGUET 爱彼的另一个重点。长久以来 Jules Audemars 在爱彼全系列当中的定位都很微妙,一般来说像这种古典风格的圆表多会是一个品牌的基本款、经典款,不过也许是因为有皇家橡树这个大明星卡在前头,导致 Jules Audemars 并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相对地反而都是一些高阶复杂功能出在这个系列上。2011 年爱彼推出了叁针加日期、日月星等等好几款 Jules Audemars 的基本款(不过定价并不便宜),像这种做法这二年在业界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要专攻中国市场的口味(以它们的定价而言不能说是因应金融海啸)。这款大叁针加日期是过去既有的款式,新款主要是将表面改得比较大方,採用了更简单的柳叶针,时标也由罗马数字改成棒状,还取消了面盘上的装饰纹路,整体来说表款本身的个性变得比较薄弱,不过也更符合大眾口味, 至于要怎麼跟为数眾多的其他品牌类似产品做出区隔,就得靠爱彼的机芯品质和表款作工了。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 Tradition 自动上鍊手表名门的想法(右)
这款 Patrimony Tradition 小叁针加日期是 VACHERON CONSTANTIN 江诗丹顿 2007 年的表款,搭载的是他们近年的主力基础机芯 2450 系(实际的型号是 2455),是近期江诗丹顿非常有经典款架式的一款。身为表界名门之一,江诗丹顿算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一家,以这款来说,38mm 的表径在 2007 年是相当少见的小尺寸(不过现在看来这或许跟他们比较早开始经营中国市场也有关系),风格上也选择了相对少人採用叁Ο∼五Ο年代的样式(一般都还是以六Ο∼七Ο年代的风格为主), 像是轨道式刻度填了灰色的做法看起来就颇有新鲜感。基本款看的是作工,表款的时标打磨的非常漂亮,尤其是 6 点鐘和 12 点鐘的,造型有点像是马尔他十字的变形,切面又复杂,很能展现江诗丹顿的品味和工艺;小秒盘的细节也很丰富,内圈装饰有同心圆刻纹,外圈又另外有拋光,细看的话可以看到非常多层次。
CARTIER Calibre 鍊带款 新一代的男表旗手(左)
2010 年 CARTIER 卡地亚推出了全新系列 Calibre,这可能是他们最有意识地推出的运动风系列(如果不算 Santos 100、Pasha Seatimer 之类的延伸系列的话);其实说 Calibre 是运动风并不太正确,严格来说它初出时的定位仍然算是 Dressing Watch,只是它的表冠护桥等等粗獷的肌肉线条跟卡地亚一直以来的典雅风格大异其趣,尤其 '11 年新推出的鍊带款更是强化了这种印象。一方面 Calibre 看起来是一个外型导向的系列,另一方面卡地亚却又一开始就让它搭载着新机芯 1904 出道,隔年还将多款高阶复杂功能出在系列上,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在推这条产品线;不过基本上卡地亚对 Calibre 的设定还是基本款、入门款,算是 Santos 100 经验的延续,至于它能不能获得像 Santos 100 一样的好成绩恐怕还要继续观察了。2011 年新推出的鍊带属于基本的叁板带,不过卡地亚还是利用拋光、雾面或是半金等等作法为它加入变化,让鍊带看起来不无聊。
PANERAI PAM00312 Luminor Marina 1950 3 Days 自制时代的起点(右)
P. 9000 系机芯的推出对 PANERAI 沛纳海来说是他们自制机芯策略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的 P. 2000 系机 芯虽然一路有在推出更低价位的款式(相对于初出时的高价),不过整体来说仍然属于高价位型号,直到 P. 9000 系才真正有了「基础」机芯的样子,消费者也才终于能够以比较接近入门款的定价买到沛纳海的自制机芯,正式打开了他们家自制机芯的市场。PAM00312 是目前入手沛纳海自制机芯的首选,它搭载的 Cal. P. 9000 是 P. 9000 家族中的基本款,正反二面都没有动力储存显示,也没有二地时间,只有最简单的小叁针; 表款本身则是最受欢迎的 Luminor Marina 1950,诸如小秒针的尺寸、位置等等面盘的配置也都採取了最中庸的做法,并没有特别讨好復古派的表迷,基本定位就是朝基本款、入门款的方向设定。不过以一个復古派的表迷看来,PAM00312 的设计就太中规中矩了,或许这正是沛纳海在 P. 9000 系之后还需要另外推出 P. 3000 系的理由之一。
CARL F. BUCHERER Patravi EvoTec DayDate 大冒险的原点(左)
A1000 系机芯现在已经逐渐在 CARL F. BUCHERER 宝齐莱的产品线中站稳阵脚了。想当初 A1001 刚推出的时候笔者还一度担心像环状自动盘这样独特的设计是否能胜任基础机芯的角色,如今看来它不但顺利加装了其他复杂功能模组,还从一开始的椅垫形表壳发展出圆表的款式,甚至在业界捲起了一阵小小的环形自动盘风潮。这款 EvoTec 是最早搭载 A1000 系机芯的表款, 当初笔者曾经质疑,环状自动盘已经不是一项寻常的设计了,有必要再搭载在同样不普遍的椅垫形表壳上吗?如今同系列也推出圆形表壳了,不知道是椅垫形的销售不如预期、还是只是纯粹地拓展产品线,这点恐怕要看椅垫形款式接下来的发展了。A1001 具备大日期和星期显示,以内部机械结构来说,它的二枚日期盘空间安排得不算很经济,导致日期显示在面盘上的位置也有点尷尬,不过整体而言堪称平衡,重要的是二枚日期盘能维持在同样的高度,确保了大日期显示最重要的美感。
BELL & ROSS BR03-90 难攻不落的方形要塞(右)
自从 2005 年推出的 BR01 一举取得了绝大的成功之后, BELL & ROSS 的整体产品策略就倾向 BR 系列,连续好几年他们家清一色地全都是像个大鐘似的 BR 系列,直到这二年圆形款式才逐渐多了起来。BR03 是 BR 系列除了女表 BR-S(39mm)之外尺寸最小的一条产品线—— 说是最小也有 42x42mm,而且由于是方表,面积会比表径 42mm 的圆表来得更大,只能说 BR 系列实在是太大了。BR 系列到后期在顏色、外型上的花样愈来愈多,有的已经看不太出来系列的原始概念了,这款算是中期推出的款式,相形之下还比较看得到表款灵感来源的仪表板的样子。大叁针加上大日期和动力储存显示的款式比较少见,而且储能显示还位在正 6 点鐘, 跟 BR01-97 偏到 7 点鐘的设计比起来显得更工整。表壳的处理虽然是以雾面为主再加上倒角拋光,不过雾面的部份也处理的很亮,整体军用品的感觉比较弱,相对地时尚感却更强了。
TAG HEUER Carrera Cal. 16 Day Date 精致度向上的经典款(左)
老实说,自从 TAG HEUER 豪雅推出了 1887 自制机芯之后,笔者个人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新机芯上了;当然,搭载 1887 的款式定价还是比用 ETA 7750 的贵上一些,不过基本上仍然属于同一个价位,这不只对其他品牌的同级产品很有杀伤力,对他们自家既有的产品来说也是,照这样下去豪雅除非取消 7750 的产品线,不然就得为它找出更吸引人的定位。这款 Carrera 是 1887 推出前,属于 2009 年的款式,搭载的还是 以 7750 为基础的 Cal. 16;基本上它的外型跟标准的 Carrera 大同小异,不过还是增加了一点颇为亮眼的细节,像是它的啟动 / 停止按把上就多了一圈红圈(另外表冠上的黑圈也是对应的新设计),另外小秒盘的外圈也多了 "AUTOMATIC CHRONOGRAPH" 的字样;另一处新加的细节是上下二个计时盘,计时盘的内外圈都多了一些层次,的确让整体的精致度提升了不少。除此之外,时标的部份也由 "1-12" 改成了 "05、10、⋯⋯60"。
BALL WATCH Engineer Hydrocarbon Magnate Chronograph 获得解放的设计(右)
自体发光微型气灯是 BALL WATCH 波尔表作为一个品牌最令人有印象的特色之一(很少有品牌能够将夜光技术发展成品牌特色的),不过以表款设计本身来说,为了强调微型气灯,表款往往在指针、时标乃至于整个面盘的设计上多所迁就,有时候甚至牺牲了美感,以工业设计而言是很得不偿失的。'11 年波尔表的设计有了令人可喜的变化,他们开始採用小尺寸的微型气灯,这种作法让气灯在面盘上的安排有更多弹性,也让表款的设计获得了解放。以这款 Engineer Hydrocarbon Magnate Chronograph 为例,它的 12 个时标虽然镶了微型气灯,但是外观看起来跟普通的夜光涂料没什麼二样,只有到实际发光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其间的差异;不刻意去强调气灯的存在后反而让表款的设计变得更自然,也比较有餘裕去思考其他细节,这让表款整体的完成度都提升了不少,不过相对地,少了微型气灯这个特徵,以后消费者对表款其他部份设计的要求也会更高,而这将成为波尔表的下一个课题。
完整内容请参考《世界手表杂誌 No.75》
更多精彩报导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