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INES Top Banner 09/25-10/02 桌機版

至极纤薄风潮 超薄腕表工艺(一)

时计的超薄概念早期是由怀表身上初步实践,后来于腕表创作上持续发展,能在微幅空间内尽力降低机芯厚度且维持表款正常运作,使超薄设计被视为制表工艺的另项高难度挑战,也因其具有的纤薄线条与轻巧佩戴感而受到市场关注。超薄表自20世纪中期风行以来,至今曾经歷的高低起伏使其更添话题讨论度。

▲超薄表的工艺精华从表侧即可一览无遗,极为纤薄的视觉效果加上轻盈的佩戴舒适感,令人深深着迷其中。

约定俗成的超薄表概念
腕表相对于时鐘、怀表等时计装置,体积原本即已经缩减许多,其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纯以机械运行构筑起各式各样丰富的显时功能——这也正是这门传统工艺在今日仍备受人们珍视与推崇的一大原因,然而在正常Size的腕表作品之外,表坛上也存在着超薄表的独特设计形态,其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纤薄外型(正面也许不容易看出端倪,但是一旦经由表侧观察即能深刻感受其整体厚度的差异)以及随着薄型化连带促成的轻盈佩戴感。

虽然纯由视觉对照比较即可以约略判断其是否属于超薄设计,但实际归类毕竟还是需要一些具体客观的基准才能让人信服。目前表坛并没有特别针对超薄表设立一个公定的制式规格,不过若参考同性质作品古往今来所呈现出的厚度水准,根据资深鐘表观察家表示,我们可以简要针对超薄表的机芯提出明确定义,包括手上鍊机芯厚度在2mm以下、自动上鍊机芯厚度在3mm以下,而复杂功能机芯能将厚度控制在5~6mm以下的作品,统统符合现今市场对于超薄表的合理要求范围,这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数值让我们在听闻某某表厂成功推出一只打破超薄表纪录的新品时,能对其开创出的新境界更有概念。

▲别看超薄表通常仅具备基本的二针功能,实际上其从开发到制作阶段皆需从头来过另设崭新制程,要将薄型零件顺利组装更非易事,与复杂功能同属高阶表艺水准。

过往超薄表往往应用在结构单纯的二、叁针款,以竭力突显其于厚度上的压缩效果,乍看似乎让人以为只是将腕表做得比较薄就好,工艺面的难度大概不会太高,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因为超薄表的关键在于要先成功降低机芯厚度,这必需回归到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即要重新规划,包括发条盒、轮系、擒纵结构要如何着手才能捨弃非必要的立体空间成本,后续再到组装成表时像是面盘、指针、镜面乃至表壳部分等也都是达成薄型化所需紧密配合的细节,换句话说,从设计到制作,超薄表等于要重新建立一套专属的规格,因此此类型表作的生产门槛反而更高,除了零件设计与制作之外,组装与调校也非易事,总之有能力打造超薄表的表厂往往可反映出其具有水准以上的技术实力,与复杂功能互相辉映成为高级制表的另一精髓。

▲早在1907年时,积家便已开发出一枚厚度仅只1.38mm的145机芯,并搭载于刀型怀表上扬名表坛。

承袭怀表而来的超薄设计
时计的薄型化设计并非腕表的专利,其实早在怀表时期便已经有品牌着手研发超薄作品,例如积家1907年曾推出一款搭载145机芯(厚度仅1.38mm)的「刀型」怀表,或是江诗丹顿在1931年更进一步推出机芯只有0.95mm厚、超夸张水准的No 10726怀表等等,都是史上着名的经典超薄怀表,不过以当年的技术水准来说,超薄怀表的制作难度相对极高因而不利于量产,即使如此,此一独特工艺并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在日后提供腕表绝佳的参考与创作灵感。腕表开始朝向薄型化发展大约始于1930年代,因为其轻薄的佩戴效果比应用在怀表上更显着而开始渐受重视,到五○年代超薄腕表开始大红大紫,也成为顶尖表厂展现制表实力的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展开一段属于超薄表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