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的防震装置大致可分为在表壳空间放置弹性材料的吸收型,以及利用零件曲度缓衝外力的抵消型,其中又以在摆轮轴心穴眼安装弹簧片的避震器最为常见且最多变化,以下就此叁种分类介绍各家表厂四两拨千金的独门武功。
吸收型防震机制
只要外型较为粗獷或许就能被称作运动表,但要真正适合运动而无需忧虑损坏问题则需要下番工夫,例如高尔夫、网球甚至滑雪等要大幅度摆动手腕的运动,的确要有额外抗震才不至于让爱表报销。而吸收型防震机制算是进阶型的设计,适合要求从事激烈运动时也能佩戴的表主,优异的抗震性也确实更能保护手表。常见的方式是在表壳内加装2~8个不等的防震垫圈,无论是从侧边包覆机芯或置于表壳与机芯之间,都能吸收一定比例的外力,至于弹性垫圈的材料当然就是各家机密。另外也还有利用气室或悬吊式钢管等方式。
▲格拉苏蒂原创弹性物料
独特研发的红色材料为合成弹性橡胶材质,以对称位置从表壳与机芯间的四角侧边包覆机芯,至少能够吸收60%的外力,一般防震材料因置于表壳内故不会被看到,但该项设计从面盘侧就能看到红色材料。
▲积家震度吸收气室
双层表壳的设计比一般表款多了一层震度吸收气室,可在表款受到重力的衝击时,发挥缓和衝击的作用,同时边缘还有内置避震弹簧以及气密连结点,可确保机芯受震后的弹性空间。
▲豪雅悬吊式钢管
以4根发想自赛车驾驶座椅避震器的"Energy Manifold"钢管将机芯悬吊在表壳裡,受力时力道会从钢管传递到表壳内,并採用了航太和赛车技术的缓衝材,能承受高达24,000G的重力 。
抵消型防震机制
若要抵御尖锐物体的刮磨需仰赖材质硬度概括承受,但面对方向性更为复杂的外力撞击,抵消型的防震机制不直接以物质本身承受外来力道,选择透过金属形状的曲度缓衝。由于腕表机芯尺寸轻薄,摆轮轴心的直径仅有0.05至0.1mm,只要遇到过大的外力撞击,绝对会发生歪斜、断裂等损害,故此类型的防震机制均是以针对摆轮轴心居多的小型零件为主,避免受到衝击时发生偏移歪斜,话虽如此,但对于腕表的一般防震已是足够。而腕表最常见的避震机制也属此类,在摆轮轴心穴眼利用基座与主体间弹性空间并安装弹簧片缓衝作用力,原理类似汽车的避震器。
▲爱彼大型弹簧表桥
皇家橡树30週年时爱彼的2896机芯,9点鐘陀飞轮有抗震的鈦合金表桥,蛇型般蜿蜒的构造为最大特色,实质上就是一对大型弹簧,表桥受力后能够藉由弯曲动作来缓衝外力,这种设计实属罕见。
▲DE BETHUNE Triple Pare-chute避震系统
6点鐘盘状摆轮二侧安置一对类似音符状的支架,构成专利的Triple Pare-chute避震系统,纤细的支架固定于摆轮表桥二端,而未来感十足的设计也让DB 28获得2011年GPHG的金指针奖。
▲IWC弯臂防震零件
特殊弯臂防震零件为一片夹板的形状,细部藉由工程精密计算挖出不规则形状的适当曲度来缓衝外力,无论受到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撞击都能抵消外来震动,搭配内置弹簧和底部橡胶垫辅助,防震效果加乘。
摆轮穴眼避震器类型
在摆轮穴眼安装弹簧片的抵消型防震机制是腕表最常见的避震装置,因种类眾多故额外独立介绍。其原理来自宝璣的降落伞防震装置,降落伞防震装置虽于19世纪初便运用在怀表机芯上,但怀表时代因鐘表都是放在口袋内,有需要才会拿出观看,故造成摆轮轴心损害的机率不高,因此该项避震器装置在当时并未普及;但随着腕表时代的来临,摆轮轴心开始要面对剧烈的撞击力量,宝璣发明的降落伞式避震装置其分离式的宝石轴承座与富有弹性的簧片结构,此时成为之后所有避震器的主要雏型,现代避震器的宝石轴承也仍由穴石与盖石组合而成。
▲Incabloc避震器
Incabloc因加百禄避震器目前最常见的避震器之一,为1933年瑞士Universal Escapement公司推出,延续降落伞式避震装置的主要原理,以上方簧片缓衝轴承座的位移力量,进而保护摆轮轴心的完整。
▲Parashock避震器
星辰的Parashock避震器与一般避震器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避震器基座,以一个螺旋状的弹簧片与穴石固定住,上方则是与盖石固定在一起的弹簧片,所以两个宝石都有与弹簧片固定。
▲Paraflex避震器
'05年劳力士推出新式Paraflex专利避震器,採用外型类似0的全覆盖式弹簧片,与以往弹簧片仅接触盖石边缘的设计有所差异,在官方测试结果可以提高50%的抗碰撞能力,除了摆轮外擒纵轮也有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