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飞轮有很多种,中置陀飞轮尤其特别

象徵高阶腕表工艺的陀飞轮最早由宝璣大师所提出,在18、19世纪之交,由于人们佩戴怀表常处在垂直位置不动,因此怀表的机芯零件容易受地心引力牵引,久而久之累积之下反应在怀表较明显的走时误差上;为了有效改善怀表此一缺点,宝璣大师遂发明了陀飞轮装置。今日我们对陀飞轮装置已经不陌生,甚至表坛也早已从原始的陀飞轮设计中衍生出众多的变化版本,今天要介绍的便是其中相对少见的一类陀飞轮——中置陀飞轮。

▲OMEGA早在1994年便已经提出中置陀飞轮的概念,其有别于传统陀飞轮的机芯结构,赋予腕表更吸睛的视觉效果。

一般来说,机芯轮系的排列多半是从发条盒连接二番车、三番车、四番车、擒纵轮再到末端的游丝摆轮等擒纵部件,在固定的设计逻辑影响下,纵使陀飞轮结构需要多出一组旋转外框,但它还是会被安排在机芯面盘的边缘位置,常见的陀飞轮固定位置不出6点或12点方向,但排列于面盘各处边缘的设计倒也偶有所闻,此类机芯结构的变动相对不大,真正需要对结构进行改造的陀飞轮,便是採取置中于面盘的这一类。

▲与一般陀飞轮有别,OMEGA中置陀飞轮表侧的表冠只负责进行上链,若要调整时间则需依靠设于表背的副表冠来操作。

OMEGA于1994年所推出的中置陀飞轮腕表为表坛首见,当时OMEGA既是为了创新,同时也带有想要证明自己制表工艺水准的企图心。中置陀飞轮因为擒纵系统佔据了面盘中央,顶多只能在陀飞轮框架上加装指针显示小秒,不过时、分指针中轴就必须另觅它处或採用其他显时方式。

▲自原版中置陀飞轮推出至今,OMEGA历年来不断替其增添设计上的新鲜创意,例如镂空或镶钻等等。

OMEGA当时将陀飞轮桥板做成"Ω"的形状,并搭配一枚指针使得中置陀飞轮同时兼具了中央秒针的功效,而时、分显示则是利用神祕钟的原理,将两枚指针夹于蓝宝石水晶盘之间,透过蓝宝石水晶圆盘外侧的轮齿与机芯轮系接触,进而带动腕表走时。其他OMEGA中置陀飞轮的设计尚包含其表冠只能纯粹用来上链,而该表若需调时则要另外操作表背上的一枚特设表冠,种种有别于传统陀飞轮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自首枚中置陀飞轮推出至今,OMEGA也尝试推出各种后继款式,例如加添镂空处理、结合镶钻技法,就连OMEGA独家的同轴擒纵系统等,也陆陆续续引进中置陀飞轮设计中,展现欧米茄在开发这项技术上领先其他品牌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