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时空对话PANERAI

北京O'clock Time design, design time展览
时间与空间交织成我们的生活向度,对于时间,古往今来人们各有不同的独到见解,继'11年于义大利米兰举办的展览圆满落幕以后,'13年又再度移师中国北京美术学院,在沛纳海的大力赞助下,艺术家利用东、西的文化视野,再次展开关于时间的论述与对话。

文/Iesha Liu.资料提供/PANERAI


回归时间的本质
「时间」是什麼?一天划分为24小时,1小时又分割为60分鐘,时间是人类用理性定义出的长度;然而,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时间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是生命的限制,是错过,是来不及,是一种透过慾望的缺失和遗落,进而感受到具体时间的流逝方式。如果将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放进「时间」的存在,便是我们现在所存在的四次元世界。

人类之所以会知觉时间的存在,一方面是想要掌控时间,进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另一方面,却又会发现自己的挫败,时间之于人类的矛盾关系,在哥雅所画的《克罗诺斯食子》(Kronos Mentre Divora Uno Dei Suoi Figli)中有着清楚的刻画,画家引用希腊神话的时间之神Kronos的故事,以此来说明时间的特质。Kronos和Kairos是父子,Kronos吃下自己的小孩Kairos,之后又吐出来,古希腊人以此来描述万物的诞生、消亡和重生的週期。因而Kronos具有不断循环的特性,而Kairos是指特殊情况的发生,两者彼此互为时间的代称,但却有着不同的意涵,时间包含感性的一刻,亦同时是世界物理循环变化的一环,自远古至今,时间对我们来说,究竟是一个什麼样的存在?这般难分难解的关系,在北京的O'clock Time design, design time展览上,或许有了讨论的空间。

▲ 北京展览现况
位于第二展区"Measuring Time"(测量时间),现场精彩的作品让人看的目不暇给,纷纷停驻脚步仔细欣赏每件作品的寓意。


北京展览简介
2011年于义大利米兰举办的O'clock Time design, design time展览完美落幕;2013年,以原班人马重新上阵,西班牙设计师Patricia Urquiola主理整场展览,加上沛纳海的大力赞助,这个关于时间的展览再度移师到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 Art Museum),重现时间与设计的关系。展览会场共分为叁大区块,展品主要划分为「贯穿时间和被时间贯穿的展品」、「丈量时间的展品」,与「描绘时间的展品」,参与展出的艺术家约有70位,他们来自全球各个国家,除了原本令人瞩目的Damien Hirst、Marcel Wanders,以及Maarten Baas的作品之外,更另外收录了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数位出类拔萃的中国艺术家首次获邀参展来詮释时间在他们心中的意涵,包括于伯公的《北斗星》、贾善国的《7分鐘等于7年》、陈函谿的《影子鐘》、王煜宏的《30秒》及杨心广的《计时沙漏》,利用不同文化视野的艺术家所詮释的时间,丰富整体展览对于时间的论述与看法,藉由不同的传统脉络,展开西方与东方的时间对话,这些专门为展览所设计的中国作品分散在不同的展区,将以今人之眼,重新詮释出时人与时间的多元关系与改变。

▲ 绽放美丽的时间之花
命名为《Fractional Sunflower Panerai Painting》,出自艺术界宠儿Damien Hirst之手,利用沛纳海的面盘点缀出不停转的时间真諦。


东方的天象时间
中西对于时间的詮释在这场展览中可以看见显着的差异。在东方,时间是建立在宇宙的概念下,「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相对于西方人对时间的理性解释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易经》的「时之义大矣哉。」说明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只能任凭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运行,并且在「叁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规范中生活,人和时间并非对等的存在,时间是一种尺度,规范了人未来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展场上看见于伯公的《北斗星》,便不难理解其创作脉络,《北斗星》是一个镶在墙面上的黑色灯罩,裡头具有LED灯,每隔一分鐘便会顺时针旋转30°,在中国五千年的歷史长河中,星象一直是皇帝统治人民的重要依据,中国人民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季节,季节不同,七枚星子的相对位置也会与之变化,因此北斗七星的存在宛如浩瀚海洋中的灯塔,给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眾人指出明确的生活方式。


西方的机械时间
在西方人眼裡,时间可以是一种机器,因此Patricia Urquiola所创造《时光机器—昆虫》(La Macchina Del Tempo-The Bug)就成了一种西方人对时间的独特詮释,Patricia Urquiola在现场介绍时说明,这件创作于2011年的作品,创作动机来自小说《The Time Machine》,这隻昆虫就像是一个时间的Bug(错误),人在生命裡总有懊悔的时刻、无法挽回的过去,但这隻机械昆虫就像是一个时间机器,可以带人穿越时间的黑洞,抵达自己的过去,这个Bug是昆虫,同时也是一个漏洞、一次错误、一件不可控的意外事件,除了回溯过去之外,这隻昆虫亦可前往未来,它可带领人们重新读取来自外界的未来讯息,儘管有解读错误的可能性,却也充满勇气的迎接未来的挑战。虽然从东西的观点分别切入对时间的看法,看似拥有不同的文化脉络与角度,但总体来说,无论是什麼肤色、种族、文化,人类以积极的方式对未来不可知的一切充满信心,乐观看待时间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 《时光机器—昆虫》
从小说《The Time Machine》(时间机器)触发灵感,艺术家Patricia Urquiola认为时间就像一隻昆虫/一个错误(Bug),但是可以透过这件时间机器去改善未来、理解过去。


感觉柔软的时间
时间以抽象的形式存在我们的生活裡,精确的时间在时鐘裡,面盘上两叶指针理性的摆动,在此时间具有一定的长度,一个月31天,一週七天,一天24小时,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时间,但是穿插在生命片段裡的事件,对人们来说是一种感觉时间,一次冥想、一个商务会议、一段咖啡时光,相较于确切坚硬的时间,感觉是柔软的心理时间,因此在第二展区"Measuring Time"(测量时间)裡,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将心裡的感觉时间藉由不同材质、造型加以詮释,打破时鐘上时、分针的规律走时,在他们心裡埋藏的时间拥有不同的长度、形体,譬如法国艺术家Georgios Maridakis的《花瓶鐘》(Vase Clock),利用一件陶瓷花瓶与小槌子,为观者讲述他对时间的看法,这是一件装置艺术,陶瓷花瓶经由小槌子每个小时的捶打,最后在花瓶上逐渐出现裂缝,进而碎裂,那些碎片就成了消逝的时间,冰冷而无声息。


没有指针显时
在中国艺术家陈函谿心裡,时间是影子,其创作《影子鐘》就像一个日晷,不仅传达时间的意义,同时也带点诗意,简朴的作品特性表达出极致的光影变化,就像云的影子,树木或建筑物逐渐滑过地面是一种非常私密的感觉时间,在光影的间隙中流失自己的时间。

艺术家心裡的时间有千百种造型变化,在另外一位艺术家卞东进的眼裡,时间没有指针,《日常生活掛鐘》虽然拥有鐘面的圆形,象徵循环不变,但圆面上却多了一位老祖母、一个孩子和一条狗,分别代表艺术家心裡的时、分和秒,顺时针走过树林、花园,路经邻居家的房子,生活悄然缓慢的经过。由此讲述了一个想像中的一天所发生的故事,在七点鐘位置(儘管没有指针)更可看见老祖母坐在具有数世纪歷史的老树旁,专注地凝望夕阳,彷彿不再害怕时间的流逝,坦然面对歷史所加诸在身上的命运与改变。

▲ 《公共时鐘》 
由Nicolas le Moigne专门为瑞士日内瓦的公共空间所设计的作品,不使用一般的阿拉伯数字,而改以法文文字报时,刻意留住行人的脚步,让人们为了时间而作短暂的停留。


第叁展区「时间剧场」
身为策展人兼艺术家的Patricia Urquiola,在开展之前为我们说明展区分为叁个部份,第一个部份规划「时空之旅」;第二部份为「丈量时间」,利用知觉和视觉的相互影响,让观者进入人造光源所照亮的黑暗空间,使得地面与墙面也成为所有艺术品的一体,观者的走动也加入了作品的一部份,在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观看角度;而第叁部份,便是本章重点,Patricia Urquiola说第叁展区有如「时间剧场」一般,他藉由若干小场景、小剧场的形式配置,使场地中的每一件艺术作品可以对话、彼此相互作用,以此表现时间的穿透力与巨大的影响力。


打破传统认知
Patricia Urquiola的毅力令人敬佩,经过前两大展区的洗礼后,传统人们对时鐘的固有认知已然崩解,时间并非线性的、固定的、不变的,譬如Albin Karlsson的《DOMINO》,将骨牌排列成无限的象徵,一个接着一个,呈连锁反应的一股作气倒下,然后又重新站立;时间可以是多个段落,具有瞬变性和跳跃性,游走在第叁个展区,只有穿过这些精心配置的小场景才能看见展品,抹去了一般的空间座标,每件艺术品必须回头才可看见全貌,而穿透空间的光源便成了连结不同艺术品的桥樑,藉由动线所规划的视线,看见路径的尽头是一个公共的互动空间,人在这个空间裡才是主角,时间是配角,因此张恩利的《四个钉子眼儿》,利用白色方正画格画布在叁个等距的钉孔中,加入了第四个不等距的钉孔,以此强调人和时间的关系是不稳定、不和谐的。


时间操之在己
而在杨心广《计时沙漏》这件作品裡,以沙堆来计算时间,但因为计数过程中很容易失焦与分心,因为最后得出的沙堆数目前后两次分别不一,隐喻人类无法透过自身的努力触摸真
实的时间。时间的可变性在西方艺术家Thorunn Arnadottir的手裡,则转化为《沙沙鐘》的面貌,以大量彩珠和丝弦组成的轮子,随着轮子滚动,每5分鐘便有一颗珠子沿着丝弦滑落,橙珠代表小时,蓝珠代表分鐘,金珠代表午夜,银珠则表示正午,在滚动珠子的过程中隐隐发出的「沙沙」声,在斯瓦西语中意指「当前是什麼?」,这同时质问了观者「你认为时间是什麼?」,在此,时间成一轮串珠,被人们掌握在手裡。

▲ 《沙沙鐘》
西方人对时间的詮释乐观、自我,这件作品出自Thorunn Arnadottir之手,藉由不同顏色的串珠表现时间的样貌,串珠是人的配饰,在此表现了时间受人掌控的意涵。

▲ 「描绘时间」展区
在天花板上方的光源平均发散到底下的艺术品,透过相同的光源,观者的视线和光线结合,将展区的叁件作品融合为一大型装置艺术。


完整内容请参考《世界手表杂誌 No.87》
更多精彩报导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