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時間的容顏
VACHERON CONSTANTIN

江詩丹頓身負百餘年的手工傳統,融匯在品牌的血液裡,如今在每只手錶上可見其閃閃發光的細膩打磨,對於江詩丹頓來說,沒有傳統就等於沒有品牌的DNA,因此品牌本次特別贊助在義大利米蘭的Art, Craft & Design展覽,以此突顯手工傳統的可貴之處。
文/Iesha Liu.資料提供/VACHERON CONSTANTIN


手工傳統的重要性
早在沒有文字紀錄時,分散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文化便留下為數眾多的手工藝品,這些喜愛工藝的職人在西方世界裡地位不斷提升,從古希臘羅馬的「匠」者,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因人本思想而翻轉為「師」,如今在我們的時代裡,這些人往往成一家之言,吾人以藝術「家」稱呼他們,他們或以雕琢為主、或以繪畫維生,其地位的攀升不僅代表了手工藝品的精緻化,同時也表現出人們越來越重視手工藝術傳承的文化意義。

深藏在一門技藝底下的,不僅僅是人力手工所付出的大量時間和金錢,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涵透過簡單的斧鑿方式便可盡然呈現,譬如西方的版畫技法,光是印版材質上便分為木頭、銅板、石板、絲網等,並在不斷實驗下完成了凸版、凹版、平面以及漏孔等印刷方式等,這些複雜的創作方式耗費了數個世紀的嘗試才水到渠成,然而,手工藝品對今人而言究竟具有什麼意義呢?在工業革命之後誕生的大量機械物品,標準化了人們的生活,亦使人逐漸冰冷麻木無感,但是這些充滿手感溫度的工藝品,卻能夠在單調生活中加入人性的溫度,這也是為什麼江詩丹頓無時無刻強調手工傳統重要性的原因。


江詩丹頓贊助手工藝展覽
在歐洲為了紀念手工傳統的文化意義,因此當地特別舉辦了一年一度的藝術手工藝開放日,而身為贊助者的江詩丹頓,則從 '11 年開始全力支援每一次的手工展覽,與國立工藝學院(Fondazione Cologni dei Mestieri d'Arte)聯手,共同協助歐洲藝術手工藝開放日在法國、 米蘭、倫敦和日內瓦的活動。從四月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接力,從 4 月 5 日∼7 日,江詩丹頓在法國本土與國立工藝學院共同資助《創作的時代》(Le Temps de la Création)主題展覽。緊接而來的,從 4 月 6 日至 14 日,江詩丹頓在米蘭和科洛尼藝術手工藝基金會(Fondazione Cologni dei Mestieri d'Arte)展開合作,邀請手工藝資深愛好者們參加在 Su per st udi o 13 舉辦的《藝術、手工藝與設計 -Al essandr o Mendi ni 及其手工藝人們眼中的時代》(Arts & Crafts & Design-le Temps vu par Alessandro Mendini et ses Artisans)展覽。這一展覽亦是本次報導重點,主要由義大利設計師所構想,旨在藉由設計、藝術和手工藝等元素,構築當代的全新對話,透過展示這些技藝與當代創作的完美融合,每場活動都像一個超越時間羈絆但又融合細緻、精密和美妙的文化邀約。這一獨特良機不僅可讓眾人深入了解需精心呵護的手工藝遺產,還能讓人展開想像,探索讓遺產與當今普世價值完美融合的所有可能性。

▲ 綻放美麗的時間之花
一年一度的歐洲藝術手工藝開放日除了精彩的展覽外,亦特別打造了一個紀念日標誌,千變萬化的彩色表現出手工藝本身的多變元素與精彩。


自然編織時間的脈絡
所謂藝術

藝術是什麼?這是個大哉問,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在《理想國》裡談及,他認為藝術創作就是摹仿世界真實的事物,以床作為比喻,他提出三種床,第一種是神造之床(the Nature of Bed),第二種是木匠所造的床(the Work of a Carpenter),第三種是畫家所畫的床(the Work of a Painter),在柏拉圖心中只有第一種床是真理,第二和第三種都只能算是複製真理的人造物,因此在其眼裡,藝術只是現實的複製品,詩人和藝術家都該被逐出理想國;但其徒亞里斯多德卻有另一番說法,他認為藝術是想像,是比摹仿更為巧妙的表現,在此藝術脫離了現實世界的束縛,總算獨立成一個領域,其實在Art, Craft & Design展覽中,我們看見的便是由人類的想像力所建構的一方世界。藝術發展至今,早就脫離了摹仿再現,攝影術的發展取代了藝術必須再現現實的功能,而來到了抽象、想像百花齊放的階段,雖然藝術的材料還是來自現實世界,但每一位藝術家貫注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與創造力並不可同日而語。


手作品撫觸人性溫度
在Art, Craft & Design展覽中,總共展出13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有兩個創作者,一個是設計者,另一則是工藝家,藉由兩者靈活的創造與想像,打造出個個充滿手感溫度的作品,這13件作品都有一個共同母題:時間,作品編號由《No.0》∼《No.12》,每一件都是工藝家一點一滴慢慢用手打造完成的心血,譬如《No.2》便藉由白色棉線編織出宛如原始圖騰的臉譜形狀,這其實是設計者利用棉線串連成兩名戰士的臉龐(Face of Two Warrior),一方面呼應作品編號《No.2》(雙數),另一方面藉由「雙面」的白色原始圖騰所模擬的戰士臉龐,傳達出世界正/反的秩序與規則,藉此隱喻時間在雙面世界下的不斷角力,宛如戰爭一般,整件作品使用了24捲棉線軸編織完成,承托棉線的木框以胡桃木製成。另一件作品《No.12》,作品主要的木柱是用數塊來自威尼斯湖的回收橡木所製成,此處所產的橡木主要用作停泊船隻的木柱,而鑲嵌在木柱上小片樹葉則以產自紐西蘭澤的木材為主,當地的叢木群具有48000年的歷史,以此來表徵時間在自然萬物的深厚影響力,在歲月的催化下,樹木細膩的肌理宛如自然的編年史,傳頌時間的不可思議。

▲ 《No.2》
以白色棉線編織而成的原始圖騰,其實是戰士的臉龐,奇妙的是以雙面的結構隱喻在時間的作用下世界的運行道理,木框以胡桃木所製成。

▲ 《No.12》
利用回收的橡木和具有悠久樹齡的紐西蘭澤木材,以此突顯時間在不同樹木下所造成的深刻肌理與花色,非常發人深省。


向上探問無盡的時間
柱狀隱喻無限時間

在前文提及本次展覽的13件作品共同主題為「時間」,眼尖者不難看出全部作品的同一特色就是「柱狀」造型,這種柱狀形體乃是本次展覽的主軸,因為柱狀宛如一種向上的垂直運動,這在西方藝術裡亦是不難見的一種詮釋,譬如現代雕塑先驅Constantin Brancusi 的知名作品《Endless Column》(無盡之柱,1937年),便是人類對於時間最深刻的思考,他擅長以純粹造型探問事物本質,在《Endless Column》中透過兩個以底面相接的金字塔造型,半個正金字塔接合半個倒金字塔,讓雕塑的外型宛如立體梯形的反覆疊加,底部以一個不完整的上半單位開始(略大於上半)等十五個完整單位,最上方以一個不完整的下半單位結束。為何要透過如此奇怪的造型搭建成一個高聳入雲的柱狀大型雕塑呢?其實這是Constantin Brancus為了要表現時間的無限性,當年他在羅馬尼亞西南部的城市豎起高29.35公尺的《Endless Column》時,向上綿延的幾何立體柱狀,宛如老子所說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具體實踐。


圖騰崇拜再現神祕時間
在《No.1》裡,這件作品就像是Constantin Brancusi 的《Endless Column》縮小版,唯一差異就是新穎材質的加入,使用特殊材質的玻璃製成的柱狀體,連接電線後散發出幽微的光芒,在前人對無盡的時間詮釋下,設計者所加入的半透明玻璃材質,表現了今人因時間的不可捉摸與神祕所展現的崇拜之情。《No.3》具有明顯的圖騰性格,其角狀陶瓷雕塑以大量的尖角和表面的平滑質感所組織而成,陶瓷的平滑表面透過人手打磨完成,外觀的金色光澤是最後鑲在作品外層的一道工序,以此展現出色的精緻手工,並同時借喻神祕的時間特質。

《No.8》亦是藉由柱狀的鑲木程序堆疊而成,這件作品出自佛羅倫斯工作室的手筆,設計者揣摩原始民族的情緒,除了鑲木以外加上抽象幾何圖形的設計,以此表現抽象不可見的世界秩序,對於原住民來說,我們所生存的空間就是透過生靈之神衍生出的自然世界秩序,抽象正意謂著神祕與難以捉摸,這些幾何圖形表現出人類對不可知的神靈所展現的崇慕之情。

▲ 《No.1》
透過半透明的玻璃材質,接通電源以後,柱體散發出神祕的光芒,表現了設計者與工藝家對時間的無盡特質所作出的獨特詮釋。

▲ 《No.3》
光滑的陶瓷外型鍍上了一層金屬,一樣具有柱狀的特質,但接近原始民族的圖騰元素在這件作品裡展露無遺,更增添了一層神祕的氣息。

▲ 《No.8》
藉由櫻桃木、楓木、桃花心木與胡桃木所鑲嵌而成的作品,各種材質的樹木結構出的色塊,加以幾何圖形的裝飾,展現出原始民族對時間的不可知所作出的崇拜儀式。


展現時間的多變面貌
傳統與當代的辯證

Art, Craft & Design展覽使用了相當豐富的手法與材質,以此展現時間的多變性,在展覽現場提供專書予人翻閱,書中第一頁便是發起者Alessandro Mendini 的序言,其中有一段說明了手工傳統與當代的辯證關係,相當引人深思。Alessandro Mendini 談起當代和傳統的對抗性,讓手工技藝逐漸不被今人重視,因為當代講求快速、有效、精準的邏輯套用在傳統手工裡顯然不符,手工製程意味著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卻又不一定保證成品如預期的完美,在有可能失敗的情形下手作品漸漸被現代生產鍊所淘汰,而Art, Craft & Design展覽的發起則是為了要重現傳統手工的精神,在人手製作的物件中包含人對美的無限追求,這點在亞里斯多德的想法裡也得到了印證,因為亞里斯多德所著的《詩學》中,便提及美存在於具體的事物之中,手工技藝(Craft)在人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下晉升為藝術層次(Art),由此手工傳統的地位正式從技藝提升為藝術造境,Art, Craft & Design展覽則呼籲眾人重新發現蘊涵在手工裡的藝術之美。


無常變化的時間
此章節裡所介紹的作品大多採用高科技等創新材質,運用半傳統、半現代的手法製作,譬如《No.0》使用雷射金屬切割的方式,在白金面板上塗上藍色馬賽克顏料,以及數條幾何直線,其實設計師在此想要表現的是時間多變的容顏,中央面對觀者的白色面板利用四個橢圓造出一張仿人臉的五官,而連接這塊白色面板的不規則面板則表現出時間的彈性和段落,設計師以藍色線條切割出白色面板的不同區塊,這些就像時間的區塊一般長短不一,大小不同;在《No.10》裡,設計師使用三種不同的材質組裝時間的模樣,玻璃、金屬以及大理石,玻璃代表時間的可穿透性,金屬和大理石的堅實材質則代表時間不可改變的事實,安插在金屬支柱上的玻璃片可以自由擺換姿態,總共有12片玻璃,其上擁有白色波紋刻痕,在光線的改變下更可折射出多變的樣貌,人臉連接時間區塊,身在時間中既被時間拉扯,人同時又是主體可操控時間,這12片白色面板所組合而成的時間容顏不僅不可預測,而且多變無常。

▲ 《No.10》
由12片玻璃、金屬支架與大理石基座所完成的《No.10》,利用12面可自由變化姿態的玻璃折射出時間的多變性。

▲ 《No.0》
這是13件作品的起點,中央的面板仿作人臉,以此延伸而出的幾塊不規則白色面板展現出時間的彈性與段落性質。

▲ 《No.11》
使用鋼棒、紅色緞帶與彩帶所完成的不規則多面體,支架所構築的主體空心沒有重量,是一件以有/無的辯證關係來詮釋時間的作品。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88》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