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沛納海Luminor手錶你可能不知道的3件事

今日我們對PANERAI沛納海手錶的印象有不少便是來自於Luminor系列,包含它的三明治面盤、錶冠護橋裝置等等;然而在Luminor系列發展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其實也是經歷過許多事才逐漸蛻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若對手錶稍有認識的人應該不難區隔沛納海兩大招牌系列Radiomir和Luminor,但是以下我們將提到有關Luminor手錶的三件事,就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了。有關Luminor系列誕生的前因後果,只要弄清楚以下這三件事,你肯定會對它有進一步的認識。


1. Luminor這名詞一開始和手錶無關

話說沛納海在1916年開始採用名為Radiomir的夜光物料來製作符合軍方水下用途的儀器和計時工具,不過由於Radiomir含有鐳這種化學元素,後來被科學界證實它會散發對人體有害的輻射,也因此沛納海開始慢慢捨棄使用這種優點是既能在水中黏附在工具表面又能在黑暗環境中發光的原料。後來到了1949年,品牌終於發出以氚元素為基礎的嶄新夜光物料,並命名為Luminor,這種物料除了保有和Radiomir相近的優點,最重要的是它含有的輻射量相當輕微,用來製作手錶並不會讓人體造成影響。因此Luminor在剛開始時並不是被當成手錶系列開發,而是沛納海先研發出這種夜光物料後,隔年才打造出全新錶殼,並直接以手錶面盤上蘊含的Luminor夜光物料為名。


2. Luminor之所以採用枕形錶殼的原因

手錶在20世紀前半主要還是以圓形錶殼為主,但為何Luminor和Radiomir都是採用枕形錶殼而非圓殼呢?原來這也算是一種巧合,因為早期的沛納海比較偏向銷售手錶的珠寶鐘錶商,本身不具備自行生產手錶的能力與設備,即使他們能自行組裝手錶,但還是難以應付軍方所需要的產品數量,因此品牌只好對外尋求協力廠商的幫助,你可能會有點驚訝,因為當時沛納海找的合作對象竟然是勞力士!勞力士在當年就已經以採用強調防水性能的蠔式錶殼聞名了,因此要製作水下時計的沛納海找勞力士操刀製作手錶也算順理成章,當年的勞力士還不像今日擁有高度垂直製作能力,比較類似四處尋找合適的手錶零件再加以組合的生產模式。沛納海當時在研發Luminor手錶時對勞力士提出的主要要求就是錶徑要大、在水中要看得清楚,因此他們選擇的是用懷錶機芯來組裝手錶,而由於那個年代還是裝飾藝術風格流行的時期,因此品牌遂選擇看起來比較特別的枕形外殼,尤其一開始Radiomir的錶耳還是直接用焊接的,是到1940年代才開始出現與錶殼一體成型的錶耳,這個特點後來也延續到Luminor身上。從此後枕形錶殼就成為沛納海手錶在人們心中最經典也最招牌的形象了。


3. Luminor的錶冠護橋裝置與沛納海使用的機芯有關

20世紀中期各家對於潛水錶的研究愈來愈蓬勃發展,這也衍生出旋入式錶冠這種可以大幅提升手錶防水性能的設計,但是旋入式錶冠隨著使用次數的累積會導致螺紋被磨平,磨平後防水性能多少就會受影響,即使如此,你會發現1950年代前後誕生的各款經典潛水錶還是很常配置旋入式錶冠,理由很簡單:當時自動機芯的普及率變高了,人們大幅減少了需要手動上鍊的機會,這使旋入式搭配潛水錶顯得綽綽有餘。然而為何Luminor手錶在1950年代一登場時就要加裝一個錶冠護橋呢?憑心而論護橋不算是什麼創意革新的設計,但它就是能很有效地把錶冠按進錶殼裡。沛納海不是為了追求造型比別人炫或是要炫耀防水能力之類的理由才加裝錶冠護橋,其實是因為當時沛納海旗下手錶使用手上鍊機芯的比例較高,為了延長手錶的使用壽命,才決定在錶冠上額外增加護橋,原本只是因應自家產品特質而生的附加裝置,沒想到70年後成了品牌最具代表性的設計。

在Luminor系列問世超過70年後的今日,多知道點有關這系列的來龍去脈也是剛好而已,有許多我們現在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在當初不見得都是按照品牌規劃好的劇本在走,不過也就是因為在這一路上的歷程中有些意外的插曲,久而久之反而成了手錶發展的養分,現在回頭來看還真的滿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