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z Top Banner 10/02-10/09 桌機版

書寫白朗峰時刻
MONTBLANC

1821年Nicolas Rieussec發明計時碼錶開始,記錄時間軌跡,指引製錶業全新方向。由古希臘文Chronos(時間)與Graphein(書寫)兩字組成的計時碼錶Chronograph,與以書寫工具起家的萬寶龍本質不謀而合,其耗費三年時間研發的同名計時碼錶系列,不僅堂堂邁入第五個年頭,更成為展現萬寶龍製錶動能的絕佳平台。
文/Thomas Lo.人物採訪/Aby Chan.攝影/Rick Lo(部份錶款).資料提供/MONTBLANC


始於賽馬的計時傳奇
1821年Nicolas Rieussec發明了計時器,從此以後計時碼錶成為顯學,技術的突破從未停歇,2008年萬寶龍從Le Locle錶廠研發了首枚自製機芯,結合時間與書寫,讓品牌得以在高級製錶續寫榮耀。



晉身專業製錶品牌
提起萬寶龍MONTBLANC,1906年創立於德國漢堡,前身是一間名為SIMPLO的填充鋼筆公司,直到1910年品牌創辦人之一的Mr. Claus-Johannes Voss因深受歐洲最高峰——白朗峰(Mont Blanc)壯闊的氣勢與景致而感動,遂於1913年將公司命名為"MONTBLANC",矢志以生產品質優良的書寫工具為己任,透過最傳統的手寫方式,灌注文字充沛的生命力,並以峰頂皚皚白雪呈現的瑰麗雪景,轉化為品牌的六角白星標誌。悠久的書寫工具品牌形象深植人心,儘管於1997年正式進軍鐘錶市場,並推出專屬手錶系列,其品牌的光環似乎掩蓋了其手錶的價值,即便是2004年推出時大獲好評的TimeWalker系列手錶,除了出色的外觀設計之外,似乎未見萬寶龍在機芯多加著墨。

不過三年後,百年經典錶廠Minerva成為萬寶龍專屬研發生產中心,其所保留的豐厚技術歷史,以及具備的完整垂直生產能力,讓萬寶龍直達天聽躋身頂級製錶品牌之列。回顧這些年來,萬寶龍在鐘錶發展中年年都有突破,一方面承襲Minerva精湛的傳統技藝,推出精緻傳統路線的Collection Villeret 1858系列,發表多款經典Vintage的高階計時碼錶,或是大秀技術力的筒狀游絲Tourbillon Bi-Cylindrique等高複雜手錶。另一方面,以兩年為週期發掘年輕有潛力的製錶師,並透過Minerva高級手錶研發中心的技術協助,落實天馬行空製錶創意的"TimeWriter"計劃,更成為近年來錶展的技術話題款。

貫徹書寫精神的招牌計時系列
然而對於萬寶龍自身而言,'08年從品牌製錶起點Le Locle錶廠發表的MB R100/200機芯,才是真正其自製的里程碑。在此之前,萬寶龍Le Locle錶廠只負責基本的組裝,但品牌耗費三至四年心血投入,成功開發出MB R100/200機芯,完整銜接了品牌初、高階之間的技術斷層,正式宣告轉型成為具備自製實力的錶廠。

「這是一款向計時碼錶之父Nicolas Rieussec致敬的手錶,由萬寶龍自主設計與製造,獨特的計時配置流露萬寶龍品牌特質,亦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品牌手錶系列。」甫上任的品牌全球行銷執行副總裁Jens Henning Koch受訪時如此表示。搭載MB R100/200機芯的手錶系列即以計時碼錶之父尼可拉斯·瑞塞克(Nicolas Rieussec)為名,有別於一般三眼或兩眼指針式計時顯示,而是採用轉盤式搭配指針的計時顯示,將30分鐘計時盤安排在面盤五點鐘,60秒計時在七點鐘位置的配置以及偏心的時分顯示,獨特的設計即來自於其1821年原創的計時器。

回到尼可拉斯·瑞塞克先生所處的十九世紀,當時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的消遣與社交活動為賽馬與投注賽馬,然而儘管觀眾能全程欣賞賽馬奔馳衝刺的精彩畫面,但在多匹馬同場競技時,卻沒有辦法瞭解每匹馬花多少時間跑到終點。他有感於此,製造出一個木質錶盒內安裝上頭有刻度的機芯,只要按下按鈕便會滴下墨水於轉動的錶殼,藉以記錄賽馬時每一匹馬的比賽成績,並擷取古希臘文Chronos(時間)與Graphein(書寫)二字,命名為Chronographe,也就是現在所稱的計時碼錶。計時碼錶背後「書寫時間」的含意與萬寶龍在「書寫」上的特質不謀而合,不難想見為何品牌獨選計時功能做為自製的起點。

努力不懈的自製精髓
「萬寶龍手錶的核心價值在於經典不衰的設計、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與在功能上的不斷升級。」Mr.Jens Henning Koch接著補充,Nicolas Rieussec系列源自1821年原創計時器的獨特造型已是最佳例證,並且出自Le Locle錶廠的自製手錶,出廠前都必須嚴格執行「500小時測試」,相當於模擬手錶生命週期的第一年。不同於瑞士天文台認證只針對機芯檢測,品牌自家的500小時測試進一步針對的是放入機芯後的手錶成品,從4小時的機芯上鍊功能測試、80小時的精準度測試、336小時的Cyclotest自動手錶模擬測試、80小時的基本效能測試到最後2小時的防水測試,成功通過「500小時測試」的五大步驟後才會正式出貨,足見萬寶龍對於MB R100/200自製機芯的重視。

此外,身為品牌首枚機芯的MB R100/200機芯並沒有初出茅廬的青澀,MB R100是手動上鍊計時機芯外加動力儲存與日期顯示,而MB R200則是自動上鍊計時機芯再加上兩地時間與晝夜顯示,機芯內部五枚齒輪在擺輪上一字排開的獨特編排,配備穩定性高的導柱輪加上垂直離合的計時機制,讓萬寶龍的計時碼錶獨樹一格。

持續進化的系列錶款
不僅僅如此,隔年再接再厲推出鏤空版本的MB R110,兩個鏤空的計時盤可一窺機芯作動,並將指針式日期改為日期盤顯示,讓面盤配置變化更多元。2010年則是置入矽質擒縱發表MB R120機芯,利用矽質輕與堅硬的特性可減少傳遞動能時的耗損,將錶款耐用與精確度向上提升。而2011年則是計時碼錶發表屆滿190週年的重要時刻,系列推出搭配各式貴金屬材質款式細細雕琢面盤細節的紀念限量款,2012年則是推出自動上鍊鏤空版本的MB 210,面盤上以HOME TIME固定指針搭配轉盤取代中央第二根指針的兩地時間顯示。

至於2013年則是搭載了全新專利系統的Rising Hours,主打晝夜功能,透過兩枚凸輪構成的馬爾它十字帶動晝夜轉盤,一枚凸輪與上層小時轉盤連接,另一枚凸輪則安裝於下層日夜轉盤軸心,讓不但能夠顯示目前時間,還能夠同時顯示這個小時屬於白天抑或夜晚。再度從功能與設計讓人驚豔,但是依然能夠忠實傳達出萬寶龍從書寫而來的精準時間哲學。

▲ 全球行銷執行副總裁
Mr. Jens Henning Koch在消費品、零售、廣告與品牌經營領域深耕許久,'10年加入歷峰集團任職於朗格行銷總監,於'13年8月走馬上任負責萬寶龍產品發展、品牌事務與公關關係等事務。

▲ 500小時檢測程序
萬寶龍為旗下自製機芯特設一套500小時檢測程序,上滿鍊的機芯以不同位置測試,再進行兩次完整上鍊、走時、停止循環測試,再通過六方位測試,以及最後氣壓與30米防水測試才能出廠。

▲ 自製中樞Le Locle錶廠
由1904年建成的老宅改建而成的Le Locle錶廠,樓高三層再加上集中錶款組裝、測試、出廠前檢測步驟的地下一樓,為Nicolas Rieussec系列、TimeWalker系列的製造樞紐,採用現代化生產方式。


Nicholas Rieussec Rising Hours日夜轉動一目瞭然
12小時制顯示在高級手錶中稀鬆平常,只是使用者調校時往往摸不著頭緒究竟是白晝還是黑夜,一不小心日期還多轉一格。然而2013年萬寶龍以使用者為設計出發點,透過自製的MB R200機芯,結合專利的晝夜轉盤機制,讓您一眼望穿日夜。



獨特的盤面配置與輪系排列向來是Nicholas Rieussec系列的一大特色,累計60秒與30分鐘的轉盤式計時顯示與接連的微笑錶橋,源自於十九世紀計時碼錶之父Nicolas Rieussec的原創計時發明,不僅是萬寶龍成功連結書寫本質與製錶工藝的最佳例證,搭載自製的MB R100/R200計時機芯更是品牌製錶發展的里程碑。MB R100/R200系列機芯具備導柱輪+垂直離合的計時機制,與螺絲擺輪+橫跨式擺輪橋板的機芯配置,日期、動儲顯示結合計時碼錶或是兩地時間搭配計時碼錶展現系列功能取向的實用定位,而2013年推出的MB R220自動上鍊機芯更是將實用發揮地淋漓盡致。

搭載Cal. MB R220的Rising Hours計時手錶是Nicholas Rieussec系列全新生力軍,透過8點鐘的單按把操作計時啟動、暫停與歸零,偏心的時分盤與轉盤式計時承襲了系列經典特色,不過錶款最大特色卻是主打晝夜顯示,然而這項功能在Nicholas Rieussec系列不應是常設功能,又何足以大書特書?關鍵就在於萬寶龍此次搭載了一個專利機制,透過兩枚重疊轉盤組成,上層搭配鏤空的阿拉伯數字1到12,下層則分為黑色與藍色的晝夜顯示轉盤,使用者無須藉由另外配置的晝夜顯示視窗或是選購24小時制時標,就能從時標的顏色判讀日夜。特別是沒有配備晝夜顯示的錶款,讓使用者讀時往往備受困擾,一方面無法單從面盤判斷究竟是白天還是晚上時刻,二來調校時日期不小心就多轉一天,對於往來各地的商務旅客實在是一大考驗。就算添購了具備晝夜顯示的錶款,須從額外的視窗判別亦不夠直覺。然而透過Rising Hours黑色轉盤指示白天與藍色轉盤指示黑夜,此外,特別在早上6點以及傍晚6點時,各以黑藍兩色詮釋時標6提醒使用者日夜交替,更是別出心裁。至於過去系列中往往顯示晝夜的視窗,萬寶龍此次加入了星期顯示,與右側的日期窗兩兩相對,在面盤上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再加上直覺式的判讀時間,讓Rising Hours計時碼錶成為系列實用首選。

▲ Nicholas Rieussec系列Rising Hours計時手錶
18K玫瑰金材質/MB R220自動上鍊機芯/時、分、日期、星期顯示/單按把計時碼錶功能/日夜顯示/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30米/錶徑43mm/參考價:NT$ 1,068,000


縱橫寰宇良伴
針對頻繁往返全球各地的旅客與商務人士,萬寶龍於招牌系列TimeWalker推出三款實用力作:世界時區南北半球手錶、雙飛返計時手錶與航海家UTC自動手錶,不僅一錶掌握全球時刻,亦搭配品牌自製計時機芯MB LL100,將最實用的複雜功能完美融於一錶。



TimeWalker系列2013年新作
航空、海運的蓬勃發展拉近了地理區間的藩籬,促成了時空收斂現象,網際網路帶來資訊的隨時更新幾近零時差,無論是商品、服務還是人力,全球化成為現代人生活重要的一環。想要掌握先機便是要掌握時間,同時也是對不同地區作息的尊重,因此研發多地時區手錶成為近年錶界的一大趨勢。

萬寶龍在招牌系列TimeWalker中,為熱愛旅行的人打造出三款多時區手錶,首先介紹的是同一時間掌握全球各地時間的世界時區手錶。中央的時分針指示使用者現居地區時間,而面盤邊緣羅列全球24個時區主要城市,且面盤中心有一枚24小時轉盤,只要兩相搭配指示,便可明瞭全球各時區當下時間。不過,此款世界時區手錶區分為南北半球兩個版本,面盤呈現分別從北極與南極看到的地球投影圖,且北半球款式的世界時區環只有位於北半球的城市,南半球款式反之亦然。也因為南北半球的差異,北半球款上的24小時環採順時針旋轉,24城市名稱卻是逆時針排列,反之南半球款上的24小時環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但城市名稱則是順時針排列。

北半球款與南半球款各自採用獨特配色,北半球款搭配銀灰色錶面與黑色皮錶帶,而南半球款則是色澤較深的碳灰色錶面搭配不鏽鋼鍊帶與折疊錶扣,翻至錶背,北半球款式底蓋鐫刻南半球城市的名稱,而南半球款式底蓋亦是刻有北半球的24個主要城市,絕對能讓佩戴者掌握從東半球到西半球日升日落,還能掌握北半球跟南半球城市的時間變化,一錶縱觀全球。

▲ TimeWalker系列世界時區南北半球手錶
不鏽鋼材質/4810/410自動上鍊機芯/時、分、秒、日期顯示/世界時區顯示/藍寶石水晶鏡面/防水30米/錶徑42mm/參考價:NT$ 139,900(北半球手錶)、 NT$ 161,700(南半球手錶)


TimeWalker Voyager UTC
除了一錶囊括24個主要城市的世界時區手錶外,在同一面盤中指示現居地與旅行地點兩地時間的GMT手錶亦為大家所熟悉。不過萬寶龍推出的這款兩地時間手錶卻是以UTC表示,與GMT最大的不同在於精確度。所謂的GMT指的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是以平均太陽時為基準,但是所謂的UTC指的是環球標準時間(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UTC經過更為嚴謹的計算過程,不僅是考量平均太陽時,更考量地軸運動自轉速度,並納入以「秒」為單位的國際原子時而來的綜合計算結果,強調是較比GMT更為精確的世界標準時間。其面盤是12小時制的時分顯示,錶圈內緣則是24小時制用來顯示第二地時間,上下兩部以深淺顏色區份晝夜,並以中央第二根指針指示第二地時間,鏤空小時指針尖端塗以紅色,一目瞭然。至於調校,只要拉出一段錶冠,便能單獨調校第二地時間,對於往返兩地的旅客可謂實用至極。

▲ TimeWalker系列航海家UTC自動手錶
不鏽鋼材質/4810/405自動上鍊機芯/時、分、秒、日期顯示/兩地時間顯示/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30米/錶徑42mm/參考價:NT$ 113,700


TimeWalker TwinFly Chronograph
不同於前面介紹的兩款世界時區或是UTC為主的錶款,這款TimeWalker系列雙飛返計時碼錶除了商旅人士最需要的兩地時間顯示之外,更配備了另一日常生活受歡迎的複雜功能——計時碼錶。其所搭載的是2011年萬寶龍的另一枚自製計時機芯MB LL100,機芯採用雙發條盒供應動能,計時機制則是導柱輪機制,可以降低計時作動時,不會因為齒輪切入所造成的不正常抖動,避免計時秒針無法歸零或掉針的情況。這款雙飛返計時碼錶在面盤配置亦頗具特色,計時分針及秒針與時分指針同軸,皆位於中央軸心,60秒小秒盤與60分鐘計分盤皆位於面盤正中央,下方才是30分鐘計分盤,復古了40年前的計時碼錶配置。至於12點鐘位置的空間,萬寶龍則是將24小時制的兩地時間顯示安排於此,面盤左右兩側則是安排了日期窗與品牌系列名稱字樣,讓面盤顯示資訊不僅豐富,卻又突顯均衡大器的氣度。

▲ TimeWalker系列雙飛返計時手錶
不鏽鋼材質/MB LL100自動上鍊機芯/時、分、小秒、日期顯示/計時碼錶/兩地時間顯示/防水30米/錶徑43mm/參考價:NT$ 243,000(鍊帶款)、NT$ 235,400(皮帶款)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93》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