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基於炫技的理由的話,現今一流錶廠能挑戰的複雜功能其實很多,但是大家都還是喜歡在陀飛輪上做文章,一方面因為它最視覺性,效果最直接,另一方面無關實用,陀飛輪仍然是複雜功能中最具象徵意義的一項。多軸和多體向來是陀飛輪進階的首選,因為無論如何他們做起來還是最有看頭的。
文/Kyo Sun·攝影/Rick Lou·資料提供/各大品牌
HARRY WINSTON Histoire de Tourbillon
HARRY WINSTON 並不缺高階、特殊的複雜功能產品,不論是史詩陀飛輪系列或是 Project Z,旗下錶款的分量都未必弱於 Opus, 是以在 Opus 缺席的2014 年,這款史詩 5 號自然就扛起了品牌的年度話題。
2014 年 HARRY WINSTON 最大的話題可能不是他們推出了什麼,而是他們沒推出什麼。延續 了13 年的 Opus 系列 '14 年並沒有新款推出, 所以如果沒有意外的話,'13 年的 Opus 13 就會 是這個傳奇計劃的最後一作。其實 HW 並不缺高階、特殊的複雜功能產品,包括這次要介紹 的史詩陀飛輪系列或是 Project Z,旗下錶款的分量都未必弱於 Opus,然而這個計劃對於 HW、 乃至於千禧年後的高級錶界來說都具有極大地影響和象徵意義,一旦就此結束了還是蠻令人感傷的。
2009 年初次發表的史詩陀飛輪當年一推出就很有氣魄,那個時候 Opus 將屆十年,這個新系列的推出多少讓人聯想它會不會是要來接 Opus 的班,但結果是在此之後他們還平行存在了好幾年;事實上如前所述,HW 的複雜功能產品線向來都不忌繁複,兩線、甚至三線並存也不足為奇,因此這類推測倒也不用想太多。
比起 Opus,史詩系列來得比較專一,一開始就講明了是要主打陀飛輪,而一路走來從多體陀飛輪、多軸陀飛輪到兩者彼此排列組合,幾款下來也著實變出了不少花樣。這款 5 號陀飛輪跟上一款 4 號同樣都是單體三軸陀飛輪,雖然兩款的面盤配置和錶冠位置都不同,但是最核心的陀飛輪模組則幾乎如出一轍,足見兩者的技術還是有沿襲之處。三軸陀飛輪每軸各有不同的轉速,最內層的一圈 45 秒,中層的 75 秒,最外層的籠架 300 秒,也就是整套機構走完一個週期要花 900 秒,相當於 15 分鐘。
像這種已經不是一個平面的陀飛輪老實說不太有必要再做什麼秒針了,不過無論是 4 號還是 5 號都還是以最外層的框架為準加了一根 300 秒的秒針,差別在於 4 號的裝在正面,走動時會橫過整個裝置,5 號的則是裝在背面,僅從側邊伸出一個小小的游標,嚴格來說 4 號 的讀起來還是清楚些,不過 5 號的比較不會遮到陀飛輪,趣味性也比較好。
包括碟式的時分顯示在內,可想而知像這樣的多軸陀飛輪動力吃得很兇,錶款的機芯採用雙發條盒,動力儲存有 50 小時,以這麼重的機構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有一點比較令人在意的是,官方資料中有提到兩個發條盒每 3.2 小時輪換一次,這麼做自然是為了讓雙發條盒的動力能夠平均地逐漸減少,穩定動力的輸出,同樣屬於一種恆定動力系統。
18K 玫瑰金材質/HW4303 手動上鍊機芯/時、分顯示/動力儲存顯示、三軸陀飛輪/鱷魚皮錶帶、一般扣/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 30 米
為了輕量化,採用鈦合金等材質來製作籠架,總重僅 1.85 克,不過還是比 4 號的 1.57 克稍重。裝置附有游標式小秒針,因此球體的錶鏡上也標示刻度,總共 300 秒,頭 60 秒有特別標紅。
歷代史詩陀飛輪的基本顯示也都有些巧妙,這款是以定向的箭頭指示鏤空的時分轉盤;由於轉盤鏤空,所以底下又襯了小半圈的紅底。另外 11 點鐘以紅點指示的動力儲存也很有趣。
為了容納巨大的球體陀飛輪,錶鏡上有誇張的球形突起。'14 年錶鏡有球形凸起的錶款不少,不過包含這款在內有些球形凸起和平面部分是由兩塊組成的,這樣製作難度較低,也較省料。
ROGER DUBUIS Hommage Double Flying Tourbillon
新一代的 Hommage 基本上繼承了原版的印象;跟 Excalibur 或是 La Monégasque 比起來,Hommage 算是風格相對沒那麼強烈的一支, 不過這一代新加入的元素倒是為它增添了不少話題性。
繼 2011 年 的 La Monégasque 之 後,'14 年 ROGER DUBUIS 羅杰杜彼又再度將一個舊 RD 時代的系列——Hommage 拿出來重出了。 Hommage 是 RD 創立之初就存在的最早的幾 個錶款之一,也是少數跟 Roger Dubuis 本人有 關係的錶款,據說它的名稱「Hommage(法文 中致敬的意思)」就是 Roger Dubuis 想要對他 在製錶一門中的師友表達感謝之意。新一代 的 Hommage 基本上繼承了原版的印象,不過在細節上加入了一些現行 RD 錶款的概念;事實上跟 Excalibur 或是 La Monégasque 比起來, Hommage 算是風格相對沒那麼強烈的一支,不過這一代新加入的元素倒是為它增添了不少話題性。
新版 Hommage 最大的特徵就是錶面的放射機刻紋路(雖然不是全部,不過大部份的款式都有),部分款式是在面盤上做刻紋,不過這款雙陀飛輪卻是直接將紋路刻在基板上。雙陀飛輪可以說是 RD 的鎮店之寶,自從 2005 年首次推出以來在錶界的高階複雜功能領域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玩家們對它應該也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這枚機芯在 2010 年的時候曾經針對性能做過一次大修,這次為了在基板上刻紋這個動作又做了一些調整。
原始的機芯在面盤這一側本來還有更多外露的齒輪,像是時針輪系或是撥針機構都直接看得到,但到了這款為了把這面露出來幾乎全部都蓋起來了,撥針機構上也另外加了一枚蓋板。在這一整片基板上面以機刻刻出了放射狀 的紋路;這個紋路即使光以肉眼觀察也可以發現它比一般的來得亮,有點拋光過的感覺,事實上錶款在這裡稍微調整了機刻的做法,一般機刻的過程都會加入濕滑石粉,透過這個動作讓機刻的切面不會那麼亮,借此來掩蓋一些小瑕疵,這款在這裡卻省略掉這個動作,這樣會讓每道紋路都像做過表面處理一樣閃閃發亮,但相對地任何瑕疵也都會被突顯出來,因此施 作必須更加小心。
由於這裡的紋路是非常規則、機械性的,因此刻紋與刻紋之間的整飭就更形要緊,一般的機刻一道紋路會以機具車上一到兩次,RD 這裡卻要車上四次到六次,以每次 0.07mm 的深 度逐步加深,如此謹慎的理由應該也跟為了避 免留下瑕疵有關。完成了基板直接從面盤側露 出成為錶面,霸氣中不失炫耀式的精緻作工,完全體現出 RD 現行錶款對品牌既有風格的詮釋方法。
18K 白金材質/RD 100 手動上鍊機芯/時、分顯示/45mm/動力儲存顯示、雙陀飛輪/鱷魚皮錶帶、摺疊扣/藍寶石水晶鏡面、螺絲固定式透明底蓋/防水 30 米
翻新的機芯改變了陀飛輪的轉向,原本兩個陀飛輪是以不同方向旋轉的,但為了達到這點必須多一顆齒輪,對整體的扭力乃至於精度都有不良影響,因此新 版改成轉向相同,取消了那顆齒輪。
機芯背面除了整片基板外還有一枚撥針機構的蓋板,這兩個部分同樣都要車上機刻紋路,而且紋路還得彼此連續,凡此都增加施作難度。時標是直接裝在基板上的,裸裝的機芯上看得到插銷孔。
新版的 Hommage 有摺疊扣也有針扣,這款搭配的是摺疊扣,錶扣上有 RD 的 Logo;其實針扣也很好看,斧形的造型 頗有三○年代的風格,外放的風格也很符合 RD 的形象。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105》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
文/Kyo Sun·攝影/Rick Lou·資料提供/各大品牌
HARRY WINSTON Histoire de Tourbillon
HARRY WINSTON 並不缺高階、特殊的複雜功能產品,不論是史詩陀飛輪系列或是 Project Z,旗下錶款的分量都未必弱於 Opus, 是以在 Opus 缺席的2014 年,這款史詩 5 號自然就扛起了品牌的年度話題。
2014 年 HARRY WINSTON 最大的話題可能不是他們推出了什麼,而是他們沒推出什麼。延續 了13 年的 Opus 系列 '14 年並沒有新款推出, 所以如果沒有意外的話,'13 年的 Opus 13 就會 是這個傳奇計劃的最後一作。其實 HW 並不缺高階、特殊的複雜功能產品,包括這次要介紹 的史詩陀飛輪系列或是 Project Z,旗下錶款的分量都未必弱於 Opus,然而這個計劃對於 HW、 乃至於千禧年後的高級錶界來說都具有極大地影響和象徵意義,一旦就此結束了還是蠻令人感傷的。
2009 年初次發表的史詩陀飛輪當年一推出就很有氣魄,那個時候 Opus 將屆十年,這個新系列的推出多少讓人聯想它會不會是要來接 Opus 的班,但結果是在此之後他們還平行存在了好幾年;事實上如前所述,HW 的複雜功能產品線向來都不忌繁複,兩線、甚至三線並存也不足為奇,因此這類推測倒也不用想太多。
比起 Opus,史詩系列來得比較專一,一開始就講明了是要主打陀飛輪,而一路走來從多體陀飛輪、多軸陀飛輪到兩者彼此排列組合,幾款下來也著實變出了不少花樣。這款 5 號陀飛輪跟上一款 4 號同樣都是單體三軸陀飛輪,雖然兩款的面盤配置和錶冠位置都不同,但是最核心的陀飛輪模組則幾乎如出一轍,足見兩者的技術還是有沿襲之處。三軸陀飛輪每軸各有不同的轉速,最內層的一圈 45 秒,中層的 75 秒,最外層的籠架 300 秒,也就是整套機構走完一個週期要花 900 秒,相當於 15 分鐘。
像這種已經不是一個平面的陀飛輪老實說不太有必要再做什麼秒針了,不過無論是 4 號還是 5 號都還是以最外層的框架為準加了一根 300 秒的秒針,差別在於 4 號的裝在正面,走動時會橫過整個裝置,5 號的則是裝在背面,僅從側邊伸出一個小小的游標,嚴格來說 4 號 的讀起來還是清楚些,不過 5 號的比較不會遮到陀飛輪,趣味性也比較好。
包括碟式的時分顯示在內,可想而知像這樣的多軸陀飛輪動力吃得很兇,錶款的機芯採用雙發條盒,動力儲存有 50 小時,以這麼重的機構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有一點比較令人在意的是,官方資料中有提到兩個發條盒每 3.2 小時輪換一次,這麼做自然是為了讓雙發條盒的動力能夠平均地逐漸減少,穩定動力的輸出,同樣屬於一種恆定動力系統。
18K 玫瑰金材質/HW4303 手動上鍊機芯/時、分顯示/動力儲存顯示、三軸陀飛輪/鱷魚皮錶帶、一般扣/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 30 米
為了輕量化,採用鈦合金等材質來製作籠架,總重僅 1.85 克,不過還是比 4 號的 1.57 克稍重。裝置附有游標式小秒針,因此球體的錶鏡上也標示刻度,總共 300 秒,頭 60 秒有特別標紅。
歷代史詩陀飛輪的基本顯示也都有些巧妙,這款是以定向的箭頭指示鏤空的時分轉盤;由於轉盤鏤空,所以底下又襯了小半圈的紅底。另外 11 點鐘以紅點指示的動力儲存也很有趣。
為了容納巨大的球體陀飛輪,錶鏡上有誇張的球形突起。'14 年錶鏡有球形凸起的錶款不少,不過包含這款在內有些球形凸起和平面部分是由兩塊組成的,這樣製作難度較低,也較省料。
ROGER DUBUIS Hommage Double Flying Tourbillon
新一代的 Hommage 基本上繼承了原版的印象;跟 Excalibur 或是 La Monégasque 比起來,Hommage 算是風格相對沒那麼強烈的一支, 不過這一代新加入的元素倒是為它增添了不少話題性。
繼 2011 年 的 La Monégasque 之 後,'14 年 ROGER DUBUIS 羅杰杜彼又再度將一個舊 RD 時代的系列——Hommage 拿出來重出了。 Hommage 是 RD 創立之初就存在的最早的幾 個錶款之一,也是少數跟 Roger Dubuis 本人有 關係的錶款,據說它的名稱「Hommage(法文 中致敬的意思)」就是 Roger Dubuis 想要對他 在製錶一門中的師友表達感謝之意。新一代 的 Hommage 基本上繼承了原版的印象,不過在細節上加入了一些現行 RD 錶款的概念;事實上跟 Excalibur 或是 La Monégasque 比起來, Hommage 算是風格相對沒那麼強烈的一支,不過這一代新加入的元素倒是為它增添了不少話題性。
新版 Hommage 最大的特徵就是錶面的放射機刻紋路(雖然不是全部,不過大部份的款式都有),部分款式是在面盤上做刻紋,不過這款雙陀飛輪卻是直接將紋路刻在基板上。雙陀飛輪可以說是 RD 的鎮店之寶,自從 2005 年首次推出以來在錶界的高階複雜功能領域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玩家們對它應該也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這枚機芯在 2010 年的時候曾經針對性能做過一次大修,這次為了在基板上刻紋這個動作又做了一些調整。
原始的機芯在面盤這一側本來還有更多外露的齒輪,像是時針輪系或是撥針機構都直接看得到,但到了這款為了把這面露出來幾乎全部都蓋起來了,撥針機構上也另外加了一枚蓋板。在這一整片基板上面以機刻刻出了放射狀 的紋路;這個紋路即使光以肉眼觀察也可以發現它比一般的來得亮,有點拋光過的感覺,事實上錶款在這裡稍微調整了機刻的做法,一般機刻的過程都會加入濕滑石粉,透過這個動作讓機刻的切面不會那麼亮,借此來掩蓋一些小瑕疵,這款在這裡卻省略掉這個動作,這樣會讓每道紋路都像做過表面處理一樣閃閃發亮,但相對地任何瑕疵也都會被突顯出來,因此施 作必須更加小心。
由於這裡的紋路是非常規則、機械性的,因此刻紋與刻紋之間的整飭就更形要緊,一般的機刻一道紋路會以機具車上一到兩次,RD 這裡卻要車上四次到六次,以每次 0.07mm 的深 度逐步加深,如此謹慎的理由應該也跟為了避 免留下瑕疵有關。完成了基板直接從面盤側露 出成為錶面,霸氣中不失炫耀式的精緻作工,完全體現出 RD 現行錶款對品牌既有風格的詮釋方法。
18K 白金材質/RD 100 手動上鍊機芯/時、分顯示/45mm/動力儲存顯示、雙陀飛輪/鱷魚皮錶帶、摺疊扣/藍寶石水晶鏡面、螺絲固定式透明底蓋/防水 30 米
翻新的機芯改變了陀飛輪的轉向,原本兩個陀飛輪是以不同方向旋轉的,但為了達到這點必須多一顆齒輪,對整體的扭力乃至於精度都有不良影響,因此新 版改成轉向相同,取消了那顆齒輪。
機芯背面除了整片基板外還有一枚撥針機構的蓋板,這兩個部分同樣都要車上機刻紋路,而且紋路還得彼此連續,凡此都增加施作難度。時標是直接裝在基板上的,裸裝的機芯上看得到插銷孔。
新版的 Hommage 有摺疊扣也有針扣,這款搭配的是摺疊扣,錶扣上有 RD 的 Logo;其實針扣也很好看,斧形的造型 頗有三○年代的風格,外放的風格也很符合 RD 的形象。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105》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