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計採用中軸指針的設計非常合理,因為在視覺上指針占據面盤中心的繞行方式最為四平八穩,也能清楚傳達時間訊息;追溯較早擁有中軸指針設計的時計約為16 世紀的懷錶作品,不過當時由於製作技術以及設計均尚未成熟,顯時的精準度也有所侷限,所以面盤上只能見到單一的中軸時針,提供佩戴者容易閱讀卻也相對粗略的顯時資訊,直到後來才慢慢演進成愈來愈精確的二針與三針配置。
今日腕錶的中軸格局幾乎不出二針或三針的範圍,通常也是以顯示時、分、秒等基礎走時單位為主,不過錶壇的設計永遠都在推陳出新,中軸三針並非腕錶的規格上限,實際上例如最實用的商旅良伴——兩地時間顯示,其若採中軸指針的設計便經常被暱稱為「第四根針」,而四針剛好可以作為承上啟下的一道分水領,介於三針以下腕錶的基本功能與五根指針以上更複雜精細的機芯設計之間,讓看似熟悉且中規中矩的中軸指針延伸出更多發展空間,而這也突顯出中軸設計多針化的可貴之處,因為現今腕錶的功能性五花八門,顯時的呈現方式也愈趨新奇多變,不過回到製錶的原始初衷,中軸指針還是最具傳統感且迎合人們閱讀習慣的經典設計,只是隨著指針數量的增加,實際上也意味機芯組成結構更加複雜化,對錶廠來說這不但不是輕鬆任務,反而更考驗其製錶能耐。
三針以下中軸指針
現今中軸指針的二針與三針配置最廣泛的設計便是顯示時、分與時、分、秒等基本時間單位,但也有部分錶廠會推出較少見的單一指針款式(2015 年BVLGARI 的Octo Retro 即是一例)吸引市場目光,二針與三針因為開發歷史悠久,無論結構、設計都已經非常成熟到位,對各錶廠而言也是最基本入門的款式設定。
一般來說三針錶的市場行情會高於二針錶,而三針範圍裡的小三針又較大三針更受歡迎(唯獨百達翡麗比較不受這樣的市場潛規則左右,因為其大三針腕錶相對較少,反而比小三針更受藏家追捧),形成這種趨勢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大三針比二針多了秒針的運作,更能展現時間軌跡的即時性,但是反過來若錶廠希望突顯裝飾工藝的重要性,則二針又會比大三針更為理想,因為在這類工藝錶上,走時功能反而成為陪襯,少了中軸秒針的移動,更能讓佩戴者欣賞到工藝師精湛細膩的技法。
四針中軸指針
提起腕錶的第四根中軸指針,多數人馬上想起的會是兩地時間顯示腕錶,因為這是較常出現於大三針設計之上所追加的功能,以勞力士著名的GMT Master II 腕錶為例,第四根指針的設計樣式明顯與時、分、秒針有所區隔,因此即使有別於平常習慣而多出一根針,對佩戴者來說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即可適應。
而除了兩地時間顯示之外,錶壇也有其他以中軸第四根針形式呈現的功能,像是最早由ORIS 開發的指針式日期顯示現今也是中軸第四根針的一種延伸。除了與大三針搭配的第四根針,事實上計時碼錶也曾出現中軸四針的變化形態,其或許結合另一項功能,與中軸時、分及計時秒針組合成四針配置。另一種計時碼錶則更特別,於中軸計時秒針之外再添加第四根計時分針,不論精簡面盤配置或是鎔鑄其他功能都各有其設計優點,例如寶璣的Type XXI 高震頻計時碼錶,其三眼錶盤便多加24 小時顯時功能。
艾美所推出的Masterpiece Tradition 五針腕錶,面盤上可見一字排開的多針格局,不同作用的指針長短和造型不一,有些款式更會以雙色調區分大三針與日期、星期顯示讓佩戴者更易閱讀。同為中軸五針的設計尚有2014 年DE BETHUNE推出的DB28 Maxi Chrono,其在機芯結構例如專利的離合器系統以及採用三枚導柱輪裝置與單按把設計等,複雜度又較一般的顯時機制更上層樓,其在中軸除了二針,其餘三針分別是60 秒、60 分與24 小時的計時指針,面盤因此顯得更為簡潔。
此外CITIZEN 2014 年所推出的Promaster系列登山錶則是將實用功能如高度計、深度計、指南針等以中軸指針方式呈現,挑戰此類設計的極限。達到5 針以上的中軸指針雖然能簡化面盤的排列格局,但另一方面隨著多指針的堆疊也會拉高錶殼厚度,以及隨之而來中軸結構難以避免抗震力下降的情況,都是此類設計之所以相對罕見的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