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式腕錶類型

錶界關於"Regulator" 一詞,有人稱為規範式指針或標準校時時計,亦有三針一線之說,實際上各種說法殊途同歸,皆是指源自18 世紀左右所出現的精密對時圭臬儀器,但由於年代相隔久遠,因此發明者的說法也眾說紛紜(如法國製錶師Ferdinand Berthoud 或英國錶匠John Harrison等人),當時設計的概念便是將最基礎的時、分、秒三項走時單位區隔開來,一方面達到明晰易辨的校時目的,二來也因為指針彼此間不交疊從而降低由其上摩擦力積聚可能導致的走時誤差,綜上所述的特性使規範式指針早期常見應用於航海天文鐘和錶廠參照鐘等領域,這便是Regulator 設計最初被創製發明的主要意義。

邁入20 世紀的腕錶世代後,約在四○年代前,腕錶顯時方式以小三針為大宗,至於現今躍居主流的大三針又是晚近至六○年代後所興起的趨勢,期間機械錶因石英革命之故沒落,直至八○年代中期逐漸起死回生;機械錶復興讓錶廠更積極求新求變以喚回市場關注,此時過往具備實用考量的規範式指針設計隨時代演變而轉換角色,成為腕錶欲掙脫既有大三針格局的一種奇招。此類三針一線腕錶表現在市場中的特徵有二:產量少且在主流品牌旗下尤其受歡迎,同時其具備的校時參照目的在今日也早已式微;Regulator 設計在演進過程中慢慢發展出不同存在價值,至今也出現多樣化的類別。

 
主流縱軸排列型
目前市場上較常出現的Regulator 設計通常呈現出12 點方向偏心小時、中軸分針、6 點方向小秒盤的縱向排列方式,淋漓詮釋出所謂「三針一線」的內涵,形成此種顯時格局對機芯結構而言並非抽樑換柱的大工程,常見作法是在原本時針位置設立一個假軸位,再另外添上一個中介輪將小時輪系的動能傳遞到12 點方向的偏心指針上;比起結構的改動,反倒是視覺效果上因為人們早已習慣時、分針共存的配置而能引起更大的迴響。
錶廠在設計三針一線錶款時,除了基本的三針款之外,也不乏追加更多顯時資訊來營造強大的性能感與豐富的面盤觀感,新近例子如2013 年格拉蘇蒂腕錶Senator 系列的規範式指針腕錶,便可見到3 點及9 點方向分別設置了大日期窗與動力儲存顯示;至於百達翡麗2011 年曾推出的Ref.5235G 更是低調地將錶款拉抬至年曆錶層級,三針一線的新奇感與不容小覷的機能性使其成為藏家競相追逐的逸品。
 
 
 
 
 
縱軸變化型
規範式指針腕錶的縱軸形態並非僅只於前述一種固定格局,根據某些資料指出,實際上最初的Regulator 參照鐘乃是以突顯分、秒為主(因為小時在校時過程中是最不容易出錯的環節),因此製錶師往往會採取12 點鐘設立小秒盤和中置分針來攫取目光焦點,再搭配6 點方向點綴跳時窗的模式為主,至於三針並立反而是稍晚出現的設計;若參考這種說法,則今日縱軸三針一線配置具有相反排列順序或是適時融合視窗顯示的變化形態反而更貼近於18、19 世紀的復古原味。
如B&R 與ERWIN SATTLER 等品牌不約而同出品過從上到下為秒、分、時排列的面盤規畫;瑞寶'13 年為慶祝品牌30 週年所推出的三針一線限量版別出心裁地在偏心分鐘錶盤內結合12 點方向跳時顯示,與佇立6 點位置小秒盤建構出另類縱向組合。另外艾美的縱軸三針一線腕錶於12 點小時窗部分用上了品牌獨門的方輪顯示機制,特色十足。
 
 
 
 
其他變化型
規範式指針有時難以用印象中的縱軸三針一線配置來概括論之,因為追溯其發展的初衷,其實設計強調的重點乃是在於三個顯時單位的分立共存,因此在後續的發展中錶廠緊扣此一大前提再注入巧思變通,就成為非典型的規範式指針類型,當中除了可見呈現水平或斜角的時、分、秒針排列體系,甚至有錶款乾脆跳脫線型的傳統風格,此類型相對會讓製作工序繁複度提升。
像是2013 年漢米爾頓新推的規範式腕錶便具有從4 點往10 點方向對角陳列的三針組合;而自九○年代即展開研發規範式指針腕錶的ORIS,曾嘗試過貫串3 點至9 點方向的水平排列,類似概念也一度出現於瑞寶旗下時計中,但稍有不同的是其時針與秒針並未與中軸分針連成一線,反而更接近三角格局。而蕭邦的規範式指針腕錶則是在中軸分針之外將小時盤置於3 點位置、小秒盤維持6 點方位,配合對稱分布的動儲與日夜顯示讓面盤更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