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懷錶發明以來,因應內部零件如齒輪、發條盒等多依圓形軌跡循環作動的特性,使機芯與錶殼外型傳統上絕大部分皆圍繞圓形邏輯打造。然而當20 世紀腕錶逐漸興起後,或許由於錶款多數時間不再隱於錶主口袋中,因此激發製錶師們增添更多創意於時計造型,讓錶主能藉由其外貌款式的變化來獲得更高的搭配靈活性,例如一○∼二○年代,一些酒桶形或長方形機芯陸續出現, 因具備新鮮觀感而頗受市場喜愛,之後經歷三○年代Art Deco 風格的盛行更讓機芯的形態愈趨多元(甚至在當時由GRUEN 推出的Curvex 腕錶所搭載的Cal. 330,還可見到帶有側邊弧度的矩形機芯變體),如此彷彿機芯造型的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1950 年代仍持續上演;直到六、七○年代伴隨石英革命衝擊,一時間保守的圓形機芯再度回歸成為錶壇顯學。
爾後隨著機械錶復興、進入2000 年以後的腕錶新紀元,錶廠又開始積極求新求變以獲得市場青睞,加上獨立製錶品牌致力打破傳統框架的新思維等潮流影響下,可以見到愈來愈多千奇百怪的機芯形態出現在市面中,這些非圓形機芯在結構設計上因為需要重新規劃排列而更富製作難度及稀有話題性等特質,在現今仍以傳統圓形為主的錶壇上自有其難以被掩蓋的存在與賞玩價值。目前眾錶廠機芯造型約可歸納為三大類形,本期講座將帶您一一探索。
圓形類機芯
即使腕錶製作工藝與科技益發深入與先進,但圓形的機芯、錶殼仍然是市場上歷史最悠久也最受歡迎的經典樣式,除了圓形機芯結構乃是配合其零件運作特性所順勢形成,自懷錶延續到腕錶世代累積達數個世紀之久的製作經驗,也讓圓形機芯設計相對變得成熟簡單許多,有利於眾錶廠在推行旗下作品時能夠大量產出,其高度普及化的結果遂成為現今人們心中聯想到腕錶內在時所湧現的第一印象。
雖然圓形機芯的外觀輪廓大致雷同,但在上鍊方式、打磨修飾工藝甚至是品牌特色等多重元素灌注後,仍表現出極為豐富的個別差異性,此外目前除了圓形錶殼配置圓形機芯外,錶壇也常見在設計矩形或酒桶形外觀腕錶時,採用圓形機芯再另外透過支撐夾板予以固定的方式,形成更豐富的造型可塑性。而在圓形主流之外,也曾出現過橢圓造形的機芯設計,如愛彼的Millenary系列即以搭載較少見的橢圓機芯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