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秒顯示設計類型

現今我們對於腕錶基本走時功能的概念往往建立在時、分、秒針同軸的大三針格局,但其實在更早期的懷錶時代,因為機芯格局中代表秒數運作的四番車原本就不處在中央軸心上,所以老懷錶採用秒針獨立於時、分針的小三針反而是當時的主流。待腕錶開始興起後由於技術、設計乃至市場喜好層面等眾多因素不斷改進演化,才慢慢形成以大三針為主的風潮。

提到市場的喜好,目前整體來說三針錶普遍比二針錶更受歡迎,原因不難理解——秒針的存在對玩家來說還是擁有難以取代的重要性,不僅是能時時感受到時間流逝的動態感,也因為必需透過秒針才能突顯腕錶的走時精準度;而在三針腕錶中,小三針又比大三針更有市場價值,這則是與人們崇尚復古的心態有關,包括較前期的古董懷錶以及三○、四○年代的腕錶等,小三針格局均曾盛行一時,呈現在現代腕錶上則是別具一番古樸典雅的韻味。

同時,偏置於面盤一隅的小秒顯示也比大三針中規中矩的樣式來得有變化感,以二手腕錶市場來看,在條件相近下,通常具小秒顯示的款式行情總是比大三針更吃香(有趣的是百達翡麗的老錶因原本推出的大三針款相對少,反而與其他品牌互為對比)。錶廠通常在中軸時、分針外會另外安排一個偏心錶盤指示小秒,但其所處位置以及表現手法實際上還充滿更多衍生創意。

 

 

 

 

傳統小秒顯示

小三針的結構比起大三針,優勢在於動力上的負擔較小,此外比起三根指針同軸,採獨立形態的小秒也具備更臻薄型化的基礎。最常見的小秒盤設計一般被安置於面盤6 點方向,因為通常那便是四番車的所在位置,其次也有一些小秒盤會出現在9 點方向,不過除了前述兩種最普遍的小秒顯示方位之外,隨著錶廠的設計微調也會出現各種小秒方位的變化,但往往集中在面盤的下半部,例如寶格麗2014 年的OctoFinissimo即將小秒置於7 ∼8 方向,而又如百達翡麗的Ref. 5015 小秒盤則是位在4 ∼5 點方向,但凡事總有例外,像伯爵部分Altiplano腕錶將小秒上推至10 點方向的設計則是少數中的少數。

除了中軸時、分針與小秒的格局,錶壇在1930年代出現以偏心時分盤加上小秒盤配置的醫生錶也是另一種傳統小秒形態,包括勞力士2005年所推的Prince 甚至是雅克德羅的「大秒」設計都出自類似的想法。

 

 

 
 
 

 

 

一分鐘陀飛輪附帶小秒顯示

複雜功能中的陀飛輪裝置以其框架不間斷的自轉以達盡力消彌擒縱系統方位差的目的,普遍來說陀飛輪的自轉週期設定為一分鐘,因此錶廠便趁著此一運作特性加上一點巧思衍生出附加的小秒顯示功用。結合一分鐘陀飛輪顯示小秒的目的或許也帶有精簡面盤設計的用意,否則若要在陀飛輪裝置之餘另闢空間提供小秒盤運作,勢必會讓腕錶整體看起來壅塞不少。

這類型小秒顯示常見的作法像是在陀飛輪中軸加上一枚指針,簡單明瞭突顯出指示秒數的作用,也有像是格拉蘇蒂原創直接利用陀飛輪其中一枚支撐骨架,於其末端固定螺絲上套上一枚水滴形箭頭後,旋即成為一種現成的小秒顯示。另外有些品牌如卡地亞、伯爵等等則是大玩設計創意,將陀飛輪框架融合一些圖騰的概念並從中匯聚一處具有指示作用的尖頭造型供佩戴者辨識秒數,而錶廠往往也會在此類設計的陀飛輪周圍加上60 秒刻度再次強化指示功效。

 

 

 
 
 

 

 

特殊設計小秒顯示

與先前本講座介紹過的各類型功能顯示相同,小秒顯示既有經典的傳統設計,亦會有錶廠為了打破既有窠臼而努力嘗試新奇的設計形態。其中採用指針式的小秒不意外自然有逆跳的設計隨之衍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莫過於Paul Gerber 在1990 年代末期所發表史上第一只逆跳小秒腕錶,其採用60 秒逆跳的設計,將逆跳的視覺美感升至極致,而現今則仍有寶鉑推出的30 秒逆跳小秒延續此類設計的驚奇感(換算下來一天逆跳次數高達2880 次!)。

至於艾美則可說是近期鑽研特殊小秒顯示頗具代表性的品牌,包括先有方輪小秒以方型齒輪「框出」秒數遞嬗,接著又以神祕小秒賦予秒針的指示作用更多戲劇化的觀賞效果。此外愛馬仕於2013年承襲時間暫停所推出的接班力作ArceauLeTempsSuspendu,則是試圖衝撞人們對順時針時間運行的慣性,幽時間一默的概念讓人不得不佩服品牌天馬行空的製錶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