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貴重金屬的成色認證早在十三∼十五世紀左右便已經開始實行,文獻顯示法國是引領這股風氣的先驅,貴重金屬不僅稀有名貴,其眾多優良的屬性例如不易氧化、變形等更是用以作為錶殼的絕佳選擇。至於為何要對貴金屬進行成色印記烙痕的認證?主要便是為了對其純度作出保證,此外也還有產地和生產年代的證明意義等等,世界上對於貴金屬的成色鑑定歷來版本眾多,雖然大致上不脫以文字、生物圖像等作為辨識記號,但族繁不及備載,因此我們還是將焦點鎖定在瑞士這個機械錶的主力產區上。
瑞士政府自西元1888 年始公告實施一項重要法令:貴金屬純度法,明訂眾錶廠在採用貴金屬作為錶殼材質時,需於其上烙印成色印記,用以表示廠方對其含量與純度絕無造假之嫌。成色印記在近年漸受重視的原因與貴金屬的止跌回升亦有關連,有了印記的保證,將零件拆卸後的錶殼同樣擁有高回收價值。
成色印記一般可以分成內外兩個部分,除了在底蓋內或外側烙印之外,在錶側或錶耳等外殼範圍也會零星分布認證的三項記號;此外為了避免成色印記產生導致喧賓奪主的情形,所以印記的尺寸多半會控制在1 平方毫米的範圍內,有時直接以肉眼看甚至會誤以為是錶殼磨痕,欲清楚察看印痕還是需借助放大鏡的協助。下面將列舉製作錶殼時較常見的三種貴金屬材質。
● K金
提到常見的貴金屬錶殼,絕對非K 金材質莫屬。純金成色以24K表示,雖然純度高相對代表價值亦高,不過純金因為其本身特質(延展性強且硬度較低)的關係,用來作為首飾尚可,但若要成為具保護性的錶殼,難免淪於中看不中用。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今最常見的成色比例為18K,即運用75%的金去和不同的比例的銀與銅調配混合,形成色彩更豐富且硬度大幅上升的合金,依據銀與銅不同的比重,18K 金又可分為18K 黃金、玫瑰金與白金等。
以18K 金的成色印記為例,需包含18K 字樣、0.750 的成份比例以及一個瑞士護國女神Helvetia 頭像等,有時也會同步印上一個雙圓交疊、內含中心印上數字750的天秤圖案。以往不同比重的K 金事實上有不同圖案代表,除了18K的女王頭,例外像是代表14K 的松鼠以及代表9K 的類花束圖騰等,不過瑞士在1995 年8 月以後採用大一統的方式,規定凡是貴金屬材質皆以聖伯納犬狗頭作為代表。
▲18K金常見印記元素
除"18K"與"750"等字樣之外,也有含天秤的疊置雙圓形,另外女王頭印記代表為'95年之前的款式。
▲BREGUET Classique 5177
寶璣在錶背的3點與6點方向,呈左右對稱地將18K黃金成色印記清楚鐫刻上。
● 鉑金
鉑金亦俗稱作純白金,不過它跟以黃金為主、輔以銀銅作比例調配得來的白金無直接關係。與黃金類似的是,純粹的鉑金材質硬度偏軟,也需要添加些微比例的不同金屬來強化達成適於製造錶殼的強度需求。
主要運用在鐘錶產品的鉑比例有95% 及90% 兩類,以前者為例,1995 年8 月以前會包含PT 字樣、0.950 的成份比例以及代表鉑金的羚羊頭圖騰,或添上一個菱形蘊藏中心印上數字950 的天秤圖案,不過之後羚羊頭同樣被聖伯納犬狗頭所取代。
鉑金因為表面色澤的關係,常與不鏽鋼或白金等材質混淆,但千萬別小看它,鉑金錶殼的價值實際上還要高過K 金材質,除了同為稀有金屬以外,鉑金因強悍的韌性與硬度可帶給腕錶無與倫比的保護性,相對來說在製作過程中,其難度也會一併增加,影響所及便會如實反應在製錶成本上,故即使數量不如K 金錶普及,但若論起頂級錶殼材質,鉑金必定是首要選擇之一。
例如"Pt950" 字樣、聖伯納犬狗頭印記與菱形中包含中間印有950 數字的天平圖案等。
▲江詩丹頓Patrimony Traditionnelle
VACHERON CONSTANTIN在示範機種上將三個不同印記集中鐫刻在底蓋11 點方向。
● 純銀
相較前兩種貴金屬材質,純銀在錶壇中更為罕有,但不是因為純銀比兩者珍貴所致,而是純銀的特質作為器物或飾品有其局限性,不僅與黃金一樣硬度低,雖易塑形但不夠堅固,再加上純銀還有易於氧化的特性,使原本銀白無瑕的色澤往往只能成為短暫的追憶。
與前兩種貴金屬相同的是,純銀也需藉由混入不同比例的金屬來加強本身的性能,較常用於腕錶的純銀比例為92.5%(亦稱紋銀),純銀成色印記為0.925 的比例數值與一個去角矩形包圍含有數字925 的天秤圖像,而在全面改用聖伯納犬狗頭之前,925 純銀的代表樣式為一隻悠遊水中的野鴨。
不過銀的特性即使運用混合不同金屬的作法還是難以達成令人滿意的成效,所以在錶殼材質漸趨多樣化(如鈦金屬、陶瓷材質等)的現今市場裡,可想而知眾品牌採用純銀錶殼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少,在本身價值不如人的情況下,或許憑藉稀有性反倒是純銀錶發展的契機。
左邊的去角矩形內含925 字樣加上天秤圖案;右側的聖伯納犬狗頭則表示為’95 年8 月之後所出品。
在卡地亞早期的一只銀包金的Tank 系列中,可以看到95 年8 月以前採用的野鴨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