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1821年Nicolas Rieussec 發明了滴墨式計時裝置,成為現代計時碼錶的濫觴。經過將近兩個世紀的發展,如今計時功能在手錶眾多複雜功能中至為常見,更有人將其謔稱為「最便宜的複雜功能」。但其實亦由此才能分辨錶廠製錶工藝的高下,君不見在計時錶款中,新錶的定價可以從1,000 美金上看至逼近100,000 美金的水準,如此巨大的落差通常是建構在品牌、機芯等不同層面而形成;且論及複雜性,搭載計時模組的機芯零件數實際上更較一般予人高複雜印象的陀飛輪為多,只是由於兩者的普及度有差,所以往往讓人忽略計時碼錶的真正價值。
留意計時碼錶面盤外圍有沒有一些額外的刻度
一般來說陽春的計時功能不外乎一個小秒盤搭配中央計時秒針,再高階點的會有例如兩眼或三眼的時、分與小時累計盤,甚至從單一化的功能衍生出更豐富的性能,藉著相同的操作模式,再配合不同目的的刻度以達成多元計量功能。
計時錶刻度曾有飛行電腦的美譽
有關計時功能的放大與延伸不得不提的便是BREITLING,其在1952 年所發表的Navitimer 可視為箇中翹楚,擁有品牌自豪的環形飛行滑尺設計,經由計時秒針與刻度間的對應,加上簡易數學運算可以歸結包括速度、距離,燃油消耗率⋯⋯諸多項目,因而獲得「飛行電腦」的美名。
撇開極具專業用途的計時延伸功能,一般我們於計時碼錶上最常見的形式大致可分為測量平均時速、距離與脈搏次數等三種尺規。
▲ 百年靈的Navitimer系列以其獨家設計的環形滑尺搭配面盤外圈刻度可以獲悉多項測量結果。
平均時速測量-Tachymeter
在計時碼錶上若於面盤6點方向的刻度發現數字"120" 的時候,仔細尋找刻度圈的附近應該還能找到如Tachymeter(流速計)與Base 1000 或1 Mile的字樣,前者代表依循此刻度可以計量出某移動物體在固定距離內的平均時速,後者則是此固定距離的範圍,不過品牌採用的標準從公尺、公里到英哩不一。
使用方式以我們坐在行駛中的車輛為例,啟動計時後經過面盤上所規定的距離時(如1 公里)按停,則中央計時秒針所對應外圈流速刻度即為當時的平均時速。普遍的流速計設有60km/h 的下限;至於更為深入的流速測量可以下修至20km/h,通常會在面盤內圈設有狀似蝸殼的三環刻度,測量時計時指針轉一圈代表可測得60 ∼ 200km/h 以上的速率、指針轉兩圈可測得時速30 ∼ 60km/h、繞至第三圈時即代表速率落在最低的20~30km/h的區間內,先記住指針繞行的圈數,再依據指針停駐的位置對照速率刻度便能知悉欲測量的平均時速。
若在計時碼錶面盤外圈的刻度上看到Tachymeter或Tachymetre,表示該錶款能測量平均時速。
某些流速計錶款會在面盤內圈設有蝸殼狀的刻度環,用以測量20~60 公里的較低平均時速。
發現Tachymeter字樣後,接著要找出流速計的測量標準,如"Base 1000" 便是以1000 公尺為施測距離。
以單按把操作計時功能的錶款面盤配置簡潔,並以顏色區分中央計時秒針與流速計兩種刻度。
距離測量-Telemeter
計時碼錶面盤上若在外圍刻度的6 點方向看到數字"10",以及Telemeter(測距儀)與1km 或Mileage 等字樣時,前者表示我們可以藉由錶款的計時體系,結合光與聲音在空氣中之相異傳導速率原理來得知主、客觀物體彼此的距離;後者則是該環形尺規的測量單位(與流速計相同,測距儀的刻度單位會因品牌而異,不一定是公里或英哩)。
解釋測距儀使用方式的最佳時機莫過於夏日午後,當閃電四起引起我們的注意時,於此時按下計時按把,等到聽見相繼而來的轟然雷響時再將計時功能按停,此時透過中央計時指針對應測距儀的刻度,例如指針停在7 秒位置,與其相應的刻度假設以公里為單位,則應該顯示的距離刻度便會指向2.3km,代表佩戴者與雷電鳴發的直線距離約為此距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測距儀與流速計比較起來較少以單獨的方式呈現,通常錶廠會採取將兩者合併於面盤的配置形態呈現於計時碼錶上。
計時碼錶的面盤上若有Telemeter 字樣,就可以透過相關刻度來得出主、客物體間的距離。
▲測距儀測量單位
通常在Telemeter的字樣旁邊看到"1km" 的標示,代表著該測距儀刻度的基本單位為1 公里。
錶款面盤最外圈可以測得60 公里以上的時速,而內圈則有測距儀刻度及20∼60 的低時速刻度。
一般而言測距儀通常會與流速計功能整併,如錶款的面盤外側便同時存在兩種功能的刻度環。
脈搏測量-Pulsations
計時功能還有一種較專業化的附加設計——針對醫護人員或運動員需要而生的脈搏測量功能。在面盤看到"Pulsations" 這個關鍵字即表示該錶款的計時功能具有測量每分鐘脈搏跳動次數的作用,通常完整的呈現字樣為Gradue Pour(Basedon)15 Pulsations,其中數字代表測量基數,以上述為例即按下計時按把後,佩戴者開始計算脈搏次數,達到15 次時按停,若停在8 秒位置再對應尺規便能得出測量對象每分鐘脈搏跳動約為110 次;當然不同錶款的測量基數亦不盡相同,因此尺規上的刻度會隨基數調整。
另外伴隨脈搏測量的還有一個相關功能:在面盤上若看到還有一環刻度的關鍵字為"Respirations" 時,就是該計時測量也能夠用在呼吸的推估部份,操作方式與脈搏測量相同,端視面盤上的基數為幾次便在計時功能啟動並達到規定次數後按停,再依中央計時指針所指對應尺規,便能掌握施測對象每分鐘約略的呼吸次數。
若在外圈刻度尋獲關鍵字"Pulsations",表示醫護或運動相關從業人士可以藉此計量脈搏次數。
▲脈搏測量計算基準
圖示的數字15 代表啟動計時功能後,經過15 次脈搏作動而按停,即可測出一分鐘脈搏跳動次數。
錶款三點鐘方向的小錶盤可以累積計算30 分鐘的時間,而外圍的脈搏刻度則是以15 次作為基準。
▲示範機種-MONTBLANC
這只萬寶龍計時碼錶以30 次作為脈搏測量基準,可見不同品牌之間所採用的測量標準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