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上鍊裝置(下)

在繼續介紹其他自動上鍊結構之前,先來談談單向自動上鍊與雙向自動上鍊設計的優缺點。一般人直覺上應該會認為雙向上鍊的效率比較好,現代的機芯都要採取雙向上鍊的設計,但事情並不是這麼單純,就像手動上鍊機芯並沒有因為自動上鍊機芯的出現而銷聲匿跡,一種結構是否被採用並不完全只取決於單一面向的考慮,更何況在積家與芝柏的研究中,認為在正常佩戴的狀況下,單向自動上鍊的效果還要更好。

雖然上鍊效率的表現到底何者為佳至今仍莫衷一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兩者相差無幾,尤其是在每日佩戴8 小時的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充足而穩定的動能。若以機械結構來說,單向上鍊的零件較少,體積相對也小,這在於錙銖必較的機芯空間中,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在薄型機芯的設計上更突顯其優勢。另一方面,機械零件越單純的設計,原則上也更不易出錯故障,這也是許多品牌喜歡用單向上鍊的原因。

事實上,以現代的機芯來說,傳統的自動上鍊裝置很少是機芯故障的原因,要做什麼樣的設計,端看品牌的取捨而定,對於實際效能的影響並不大。兩種設計都被普遍使用,如百達翡麗、積家、芝柏、帕瑪強尼等偏好單向上鍊;勞力士、愛彼、江詩丹頓的現代自製機芯則偏好雙向上鍊,只要設計得宜,不管是哪一種上鍊方式,都能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積家975型機芯
'04 年發表的新一代機芯採用單向自動上鍊結構及陶瓷滾珠的自動盤軸承,運作順暢,上鍊效率佳。

 

*「勾爪式」自動上鍊結構

勾爪式的上鍊結構是在自動盤到上鍊輪之間以偏心輪和勾爪取代齒輪傳動的方式上鍊,不管偏心輪往正、逆時針方向旋轉,對勾爪都是產生一樣的往復動作,因此都屬雙向自動上鍊設計。當中應用最多而廣為人知的是IWC 的啄木鳥與精工的魔術槓桿結構。

前者為1950 年時由IWC 的技術總監比勒頓所發明,他從1945 年浪琴的偏心凸輪上鍊結構取得靈感,透過自動盤中間的偏心凸輪帶動勾爪上鍊,不但簡單耐用而且效率很高;1953 年,百達翡麗的12-600AT 機芯也運用了相同原理的設計,並延續到27-460 機芯,如今都是炙手可熱的古董錶。而精工的魔術槓桿於1959 年發明,靈感則是源自一家西德公司於1954 年的設計,據精工的數據表示,其上鍊效率較傳統設計高出30%。近年來許多新的瑞士機芯也改採這種結構,包括豪雅的1887 型計時機芯與歷峰旗下的伯爵800P系列、卡地亞1904MC、沛納海P.9000 都屬此類。

 

 

▲IWC啄木鳥上鍊機制
與自動盤同軸的偏心輪A 轉動時,B會左右擺動而連動勾爪C,C便可往復勾動上鍊輪單向旋轉。

 

▲百達翡麗 27-460自動機芯
自動輪A 傳動B,B 的下層為一偏心輪,偏心輪帶動勾爪機板C,進而帶動勾爪D 往復勾動上鍊輪。

 

▲精工魔術槓桿(Magic Lever)
其基本原理是透過偏心輪帶動V 形槓桿,進行一推一拉的往復性動作上鍊,結構單純而又有效率。

 

▲TAG HEUER 1887型自動上鍊機芯
此機芯取得精工TC78 的專利,故亦採用魔術槓桿,精工在許多方面可說走在潮流之先。

 

*古董錶的特殊自動上鍊

在介紹特殊設計之前,有鑑於許多傑出的現代設計其實是改良自前人的作品,因此我們先來看看幾種古董錶的創意。1931 年勞力士註冊了專利的恆動自動盤設計,這個能360 度旋轉上鍊的機制設計得很好,但礙於專利,其他品牌沒法使用,直到1948 年專利解除之前(甚至之後),許多形形色色的上鍊機制仍推陳出新,其中不乏許多意想不到的作品,例如以整個機芯在錶殼內晃動而進行上鍊的ROLLS 腕錶、利用錶耳自動上鍊的AUTORIST 腕錶、直線型自動上鍊的PIERCE 腕錶以及環型自動上鍊的FHF 機芯⋯⋯等等。即使有些徒有創意而不實用,如今卻成為設計師創新的靈感來源。

若以實用的角度來說,這段期間內廣被使用的撞錘式設計,算是上鍊效率較好也較穩定耐用的,其自動盤只能在270~300 度之間的範圍轉動,在活動範圍的兩端分別設有緩衝的彈簧,因此上鍊的聲音非常特別,也為收藏家帶來許多不同的樂趣。

 

 

▲ROLLS「夾心式」自動上鍊機芯
方框內的機芯透過活動推臂B 與錶殼A 連結於一點,機芯在殼內上下晃動,藉B 帶動勾爪C 上鍊。

 

▲PIERCE「上下式」自動上鍊機芯
金色部分為自動盤A,沿著B、C(具復位彈簧)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條型上鍊齒D 轉動上鍊輪E。

 

▲AUTORIST「拉動式」自動上鍊機芯
於不同佩戴姿勢拉動活動式錶耳時,藉與錶耳結構相連的T 形勾A,帶動附有彈簧裝置的B 上鍊。

 

▲OMEGA 354型「撞錘式」自動上鍊機芯
此為拆下自動上鍊裝置的模樣,可以看到兩個自動盤的減震彈簧A。自動盤只能做有限的運動B。

 

*當代特殊自動上鍊

現行機芯常見的幾種自動上鍊裝置在性能上雖然沒有問題,自動盤外觀裝飾和體積亦可做出各種變化,給設計師發揮創意的空間。然而,對於想要塑造獨特風格的目的來說,這還不夠,因此我們還可以看到稀有且極具創造力的設計,感受微型機械的新科技。

RICHARD MILLE的自動盤上設有慣性調節裝置,可依個人化的日常作息來設定自動盤的上鍊效率。而URWERK在其UR-7.02 機芯上將空氣力學與自動上鍊裝置結合,透過錶背的開關,便可選擇在激烈運動時降低上鍊效率,或甚至鎖定自動盤,減少上鍊結構快速運轉的磨損。有些品牌則是改良前人的設計,創造出充滿魅力的作品,如HARRYWINSTON Tourbillon Glissiere的直線型上鍊系統與前述PIERCE 的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寶齊萊與DEWITT 的環型自動上鍊結構,則是FHF 設計的現代進化版。重要的是,這些新奇的設計不但特別,而且實際效能也令人滿意。

 

 

▲RICHARD MILLE「變形自動盤」
自動盤上有可調整的部件A 與整排的刻度孔B,A 越往外緣靠近,則上鍊效率越高,反之則越低。

 

▲URWERK UR-7.02「渦輪制動」機芯
從錶背可看到空氣渦輪制動器及三段開關,可設定日常生活、激烈運動與極限運動的不同上鍊狀態。

 

▲HW Tourbillon Glissiere「左右式」自動上鍊
兩個鉑金長形方塊取代了一般自動盤的作用,隨著手部姿勢可以在軌道上左右移動,藉此進行上鍊。

 

▲寶齊萊A1000「外環形」自動上鍊機芯
自動盤設在機芯外環,外環內側帶有可與上鍊輪系相連的齒輪,因此可藉由環型轉動而進行上鍊。

 

▲DEWITT DW 8014「環形」自動上鍊機芯
2010 年發表的最新款機芯,其環形自動盤與上鍊輪系之間不以輪齒相接,而改以勾爪式的結構傳動。

 

▲DW 8014機芯A.S.W. 上鍊裝置
自動盤A 以起伏的內側B 帶動勾爪機板C 左右搖動,導致勾爪D 前後動作,進而帶動齒輪E 接續上鍊。

 

相關文章:
自動上鍊裝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