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曆顯示手錶

全日曆錶可以說是複雜功能的一個分水嶺;它具備了日期、月份、星期( 通常還會加上月相 )等等所有的曆法顯示,但是機械結構又遠比萬年曆來得簡單,甚至跟年曆錶的技術密度相去也不可以道里計,但是它繁複的顯示卻為錶款製造出一種高階複雜功能的Look,在行銷上相當有戰略意義。它不難作、又有市場,因此不論是頂級錶廠還是入門品牌都有推出相關產品,有的是以高端技術來詮釋古典配置,有的是將流行的模組加入自己的理解,乍看之下好像大家都差不多,仔細分析卻能讀出不少有趣的訊息。

 

 

BLANCPAIN Villeret Phase de Lune Demi-Savonnette 復興英雄的後裔(左)
月相顯示之於寶鉑、乃至於整個機械錶復興都曾經起過不小的作用。八Ο年代初 Jean-Claude Biver 接掌寶鉑,當時正是機械錶市場被石英風暴打得最慘的時候,為了重新找出機械錶的競爭力,Jean-Claude Biver 選擇的做法是創造一個「只有機械錶才做得到」的價值。當時的石英錶由於電池、線圈的微型化碰到瓶頸,因此機芯的扭力始終只夠驅動時分針等基本顯示,月相、乃至於計時碼錶等傳統複雜功能則是完全無能為力,而寶鉑正是從這裡切入,1983 年推出的 6395 機芯具備日期、月份、星期和月相顯示,以華麗的功能為機械錶找到了新的附加價值,開啟接下來機械錶復興的契機。時至今日月相錶仍是寶鉑相當重要的一支產品線,是 以 2010 年 Villeret 系列大改款時,具備月相顯示的全日曆很自然地成了他們的前鋒款式。新一代的 Villeret 全日曆款調整了整個面盤的比例,還加入了不少很有特色的細節,像新式日期指針就是新版的一大亮點。

GIRARD-PERREGAUX 1966 Full Calendar 以經典決勝負(右)
1966 系列是目前芝柏旗下最主要的圓錶產品線,從 2006 年推出以來陸續擴充各種複雜功能,如今款式已經相當完整了。平心而論,1966 以圓形的 Dressing Watch 來說並不算什麼有特色的錶款,尤其是像大三針、全日曆這些基礎款式,乍看之下真的沒什麼辨識 度,不過 1966 也就是勝在這裡:經典,愈基本的款式愈接近經典,在拿掉了所有不必要的裝飾之後,一切就全憑作工決勝負了,尤其在金融海嘯之後市場上充斥著以大量經典、復古為名的基本款,相形之下芝柏身為頂級品牌的水準就高下立判了。全日曆款是 1966 最早的複雜功能,在系列發表的隔年(2007 年)就推出了,之後陸續追加過幾種不同材質,其中甚至包括了鈀金屬,不過外型本身卻沒怎麼改過,玫瑰金款是 1966 全日曆最早推出的材質,現行的版本跟 2007 年推出之初只有秒針改用了藍鋼指針,除此之外幾乎完全相同。1966 全系列幾乎都有一點大殼裝小機芯的傾向,這款也不例外,月相在整個面盤的比例就有點偏小。

 

 

 

 

HERMÈS Arceau 全日曆月相手錶 熟悉的新面孔(左)
2011 年 HERMÈS 愛馬仕的 Arceau 系列推出全日曆款這件事讓筆者有點意外,意外的是,原來 Arceau 還沒出過全日曆款。也許是因為在愛馬仕專業製錶的幾個系列當中,Dressage、Cape Cod 都有出過日期加月相的款式,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其他幾個系列,Arceau 扮演的比較像是基本款的角色,全日曆又不算是太複雜的功能,所以才會令人有種「早就出過了」的錯覺。不過 Acreau 的全日曆款跟 Dressage 和 Cape Cod 畢竟不同, 另外二個系列的日期月相款搭載的都是 Vaucher 的機芯,Arceau 的搭載的則是 ETA 2892 加裝 Dubois-Depraz 的全日曆模組,機芯等級略遜一籌(不過 DD 的模組仍然算是高階的);除此之外,Arceau 全日曆款自然也發揮了 Arceau 的特色,像是月相盤外圈的日期就採用了系列時標的字型,所有的阿拉伯數字都向右傾斜,而且還有手寫的筆觸,另外面盤中央的人字紋也很斯文,為一個常見的模組增添了愛馬仕的特色。

ZENITH Captain Winsor 傑作模組的變種(右)
ZENITH 的這款年曆計時碼錶是 2011 年相當突出的一款年曆錶,也是這次我們所選的錶款當中唯一沒有月相顯示的一款。這款是 ZENITH 的第一款年曆款,而它所搭載的 El Primero 4054 機芯加裝的年曆模組,說來來頭不小,乃是以 Ludwing Oechslim 博士研發的 MIH Watch 為基礎改制而成的。跟雅典淵源深厚的 MIH 館長 Ludwing Oechslim 博士曾經研發過一套模組,只用 9 枚零件就能將 ETA 7750 改裝成年曆,而且還能雙向調校,堪稱是近代年曆的傑作之一,不過 Ludwing Oechslim 博士並沒有特別為這套模組申請專利,而是將它的技術開放給大家使用。El Primero 4054 機芯的年曆模組即是以這套模組改制的,不過 MIH Watch 的日期是滑動式的,El Primero 4054 則改成瞬跳式的,相對地它只能單向調校,另外它還取消了 MIH Watch 的日夜顯示,可能是考量到錶款的面盤會太過複雜或是空間不足所以才這麼作。

 

 

 

 

LONGINES Master Collection with Moonphase 中價位的預備軍(左)
Swatch Group 從 2006 年左右就開始積極重整旗下品牌的定位——或者說是價位,而移動的板塊主要集中在低∼中價位這一塊,最早發難的就是歐米茄和 LONGINES 浪琴,如今連 HAMILTON 也都加入了這一波上位的行列。Swatch Group 的品牌改造基本上還是從產品的水準開始做起,以浪琴來說,雖然不像歐米茄那樣開始推自製機芯,不過憑著集團資源共享,他們也獲得了好幾枚 ETA 專門為浪琴打造的專屬機芯,像是四逆跳和導柱輪計時碼錶,這些都確實提升了他們家產品的等級,也為他們往中價位的移動建立了基礎。一旦有了這樣的基礎、消費者對品牌(在價位上)的印象得以重建之後,即使實質上並沒有升級的產品價位也可以跟著水漲船高,像是這款全日曆計時碼錶從 2006 年到現在定價翻了將近一倍,由此可見浪琴已經不再是昔日的入門品牌了。只是價位的移動還是以品質的提升為基礎比較有說服力,浪琴或許可以參考歐米茄的經驗,就算不換機芯,只要加強錶款細節的作工,一樣可以讓產品更有高級錶的架式。

MAURICE LACROIX Les Classique Chronographe Phases de Lune 對古典獨自的見解(右)
2010 年 MAURICE LACROIX 艾美推出的新系列 Les Classique 在一片回歸古典的潮流當中是頗令人驚喜的一家。這五、六年來艾美走得還滿辛苦的,品牌的方向一變再變,產品從技術面到設計面的風格都經過了幾次修正,再加上金融海嘯的整體環境因素,讓它們家的發展看起來格外地小心翼翼。不過在這當中還是很令人欣賞的是艾美的設計團隊對風格的堅持,在 2009、10 那幾年走古典風、基本款似乎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不過艾美在這波大潮流當中還是保持了他們的主體性,像是 Les Classique 系列,雖然以經典為名,不過細節仍然充滿了艾美式的作風,像是指針的形狀、時標的比例、數字的尺寸等等都採用了更洗練、更有現代感的做法,有點像是 Masterpiece 系列之未來感的折衷,展現出艾美對於古典這個議題的見解,跟其他一味復刻、復古的品牌拉出一線之隔,十分令人欣賞。而在這種風格下,ETA 7751 原本稍嫌繁複的面盤也顯得有了些餘裕,算是可喜的結果。

 

 

 

 

ORIS Artix 月相錶 戰國老將的抉擇(左)
入門價位市場是這幾年頗值得注意的一塊,一方面由於整體環境不景氣,不少中價位的品牌開始轉攻低價位的基本款,造成這個區間的產品在短時間內爆炸性地增加,另一方面近期有好幾家入門價位的品牌都開始勵精圖治,而且是相當務實地直接表現在產品的品質上,這二個變數加在一起讓整個低價位市場一下子進入了戰國時代。中階品牌降價求售和低階品牌加強品質都是在拉高這個區間產品的素質,對消費者來說其實是個利多,不過對同樣身處在這個區間的品牌卻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壓力,ORIS 就是在這種競爭下首當其衝的品牌。面對這個原本駕輕就熟的市場發生的變 化,ORIS 的反應算是老神在在,整體產品策略和具體的產品設計都沒什麼修正,倒是在產品的細部作工上持續有在進步,以這款全日曆款來說,面盤的立體感就還滿值得一提的,指針、刻度的切面都很豐富,尤其是數字時標,尺寸雖小卻仍然作成立體的,以入門價位來說算是相當超值的表現。

RAYMOND WEIL Maestro 全日曆款 通用模組的神來之筆(右)
目前市面上的全日曆模組不出那幾種,面盤上各種顯示的配置自然也大同小異,除非是有能力自行研發全新模組的大廠,中低價位品牌只能想辦法利用現成的模組翻新花樣。RAYMOND WEIL 的這款全日曆算是一個不錯的例子。一般全日曆常見的一種配置就是中央指 針式日期、6 點鐘的月相加上在面盤上半部並排的月份和星期,這款卻做了一個很有趣的變化,它將整個模組(非整枚機芯)上下顛倒 180 度,指針式日期仍然 在中央,月相卻跑到了 12 點鐘,最具巧思的是月份和星期,這二項顯示不只從面盤上半部跑到下半部,而且還從視窗顯示改成了指針顯示;這種修改方式機械結構上的工程不大,全日曆模組上下顛倒並不為難,月份和星期顯示也只是由顯示盤改成指針,但是卻讓整個錶款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印象,尤其筆者個人一直不太喜歡雙窗並排的顯示方式,改到面盤下半部之後如果還沿用這種顯示方式就更不協調了,將它改成指針顯示不但為錶面找回平衡,甚至還更勝原本的配置。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77》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