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迴轉的境界 GREUBEL FORSEY vs TAG HEUER

過去曾經有一派說法是以裝置的轉速來判定陀飛輪技術含量高低的,甚至以此來界定陀飛輪和卡羅素,儘管眾說紛紜,但陀飛輪轉得愈快,要解決的問題愈多卻是肯定的,別看它整個裝置不過指頭大,但它同樣要面對慣性、離心力這些問題,愈快,真的愈難。

 



GREUBEL FORSEY
Tourbillon 24 Secondes Contemporain
離心力、質量慣性原本就是高速陀飛輪最主要的問題,而這一點在傾斜的陀飛輪上更加重要,因此在加快了陀飛輪的轉速之後傾斜角度勢必也得做出對應的調整,而這個25度就是他們計算出來的最佳解答。



▲ 18K玫瑰金材質 / GF 01c手上鍊機芯 / 時、分、小秒顯示 / 動力儲存顯示、傾斜式24秒陀飛輪裝置 / 鱷魚皮錶帶、折疊扣 / 藍寶石水晶鏡面、螺絲固定式透明底蓋 / 防水30米 / 查詢電話:(02)2345-3553


24秒陀飛輪是GREUBEL FORSEY的第三項發明,具體的技術是一顆傾斜25度、迴轉週期只有24秒的高速陀飛輪。GF的成名作30度雙陀飛輪,這款跟它相比不但傾斜角度、迴轉速度都不同(30度雙陀飛輪的內層1分鐘一圈,外層4分鐘一圈),更根本的差異應該是在於一個是單一陀飛輪、一個是單體雙軸陀飛輪。傾斜式的陀飛輪(或者說是傾斜式的擒縱器)可以說是GF對製錶的核心價值,離心力、質量慣性原本就是高速陀飛輪最主要的問題,而這一點在傾斜的陀飛輪上更加重要,因此在加快了陀飛輪的迴轉週期之後,傾斜角度勢必也得做出對應的調整,而這個25度就是他們計算出來能夠徹底發揮傾斜陀飛輪的優點、同時還能確保裝置在離心力下的穩定性的最佳解答。


從2004年GF首次推出30度雙陀飛輪以來,如今傾斜式陀飛輪已經不像當初那麼罕見罕聞了;當然這仍然是目前製錶業界最頂尖的複雜功能,但我們已經能在愈來愈多主流品牌的產品中看到類似的技術了(其中有的是出自他們的手筆,有的則否),事實上在電腦輔助下,像這種需要龐大複雜力道計算的結構已經從過去的「不可能」,逐漸發展到可行、甚至能被學習、模仿了,但無論如何GF的開創之功還有領導地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 真正手工打磨的機芯
GF的機芯夾板都會採用Jade Gold的梨地打磨,不過除此之外即使是尋常的倒角拋光也都看得出來真正手工打磨特有的痕跡,這是一般主流錶廠用機具打磨出來的倒角所無法比擬的質感。


24秒陀飛輪最早是在2007年發表的,當時錶款採用的是GF著名的突出式錶殼,而這也是這種錶殼形狀首次出現在他們家的實際產品中。如今我們不太確定當初這樣的設計是否關係到機芯的結構非得如此不可,但在2012年推出的新版24秒陀飛輪卻的確將裝置收到了錶徑之內,恢復了傳統的圓形錶殼。觀察GF歷來的錶款可以發現他們像陀飛輪的裝置的確有模組化在各個產品之間流用,不過不同款式的機芯整體卻都是重新設計的,這款也是同樣情況,儘管錶面上的元素都相同,但配置卻經過了大搬風。

新版在基本概念上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儘可能地將陀飛輪呈現出來;舊版是在面盤上開視窗讓陀飛輪露出來,接近傳統陀飛輪錶的表現法,使用者從錶面比較不能感覺到傾斜陀飛輪的立體感,新版基本上根本沒有面盤,錶面上看到的就是機芯的基板,陀飛輪的四面八方幾無任何遮蔽,甚至連陀飛輪錶橋都改成了藍寶石水晶的,儘量提升透明度,從這點來看新版的確是更能展現出錶款在機械結構上的特色和樂趣。



▲ 徹底露出的陀飛輪
舊版其實也有試圖突顯陀飛輪的立體感,其中錶殼突出部側面的透明視窗就是為了這個目的,不過畢竟不如新版的直接而全面。裝置的底部同樣做了24秒的刻度,不過真正的小秒盤位在上方9~10點間。



▲ 開面式錶面設計
少了面盤可以直接看到時分針是透過很誇張的支架才能拉到錶面的高度,同時動力儲存顯示的齒條在動力低下時也會從底下露出來。其實錶款的右半部還是算有盤面的,不過印象遠不如開面半邊的強烈。



▲ 獨立製錶的浪漫
其實突出式的錶殼最早是出現在四陀飛輪的原型錶上,不過四陀飛輪實際產品化要等到2008年,因此反而是24秒陀飛輪率先採用。錶側同樣鑲有銘版,上面刻的是GF的製錶理念。

 



TAG HEUER
Carrera MikrotourbillonS
豪雅對計時走時分離這項機制的研發將近十年,時至今日他們對這套系統的基本結構已經相當純熟了,再往上加碼似乎也成了接下去不得不的一個發展方向,而雙陀飛輪的計時碼錶就是在這種氛圍下的產物。



▲ 18K玫瑰金、鉭金屬材質 / 自動上鍊機芯 / 時、分顯示 / 動力儲存顯示、雙分離式陀飛輪裝置、1/100秒計時碼錶功能 / 鱷魚皮錶帶、折疊扣 / 藍寶石水晶鏡面、螺絲固定式透明底蓋 / 防水100米 / 查詢電話:(02)2778-7266


MikrotourbillonS是TAG HEUER豪雅的「計時/走時分離」系統中迄今最複雜的作品之一。從2005年的Calibre 360開始算起,豪雅對計時走時分離這項機制的研發將近十年,時至今日他們對這套系統的基本結構已經可以說是相當純熟了;當然,早期的Calebre 360還是直接在ETA 2892上加裝計時模組,實驗性質還重,這整套技術的一體化、成熟化應該要從2011年以後的Mikrograph 100開始算起,但無論如何到了MikrotourbillonS推出的2012年時雙輪系各自獨立的結構對豪雅來說已經很有基礎了,因此再往上加碼似乎也成了接下去不得不這麼做的一個發展方向,要嘛就再拉高震頻,要嘛就增加機芯的複雜程度,而後者就催生了這款雙陀飛輪的計時碼錶。

其實不要說是雙陀飛輪,在這之前豪雅連陀飛輪錶都沒出過,只是在這款上頭所謂「品牌第一款陀飛輪」的話題性遠遠比不上它分離式系統本身的魅力。MikrotourbillonS的兩個陀飛輪是完全獨立的,一個是負責走時輪系的正時,一個是計時輪系的正時,簡單來說就是將他們計時走時分離機制中兩個系統的擒縱部都升級成陀飛輪。



▲ 快速研發的成果
MikrotourbillonS的研發是從2011年九月開始的,到了隔年Baselworld時已經做出三款原型錶,同年十月左右正式發表,以現代製錶業的水準來說相當快速,遑論是這種難度的複雜功能了。


兩個系統中負責走時部份的是震頻28,800vph的一分鐘陀飛輪,這個規格以時下業界累積的know-how來說不算很難,但計時部份的就很麻煩了。負責計時的陀飛輪震頻360,000vph,迴轉週期為一圈5秒,也就是一分鐘要轉12圈;兩個數字當中3萬6千轉對豪雅來說相對容易些,畢竟他們在這一部分累積的經驗很多,相形之下5秒一圈的高速陀飛輪才是更大的問題。輕量化自然是第一要務,不論是考量到動力消耗或是質量慣性這都是個重要課題;豪雅在這裡採用了所謂的「無籠架」結構——當然,實際上陀飛輪裝置不可能真的沒有籠架,這裡所謂的無籠架只是盡可能地將籠架簡化,整個裝置幾乎只用最小的橋板從中央、底部固定住擒縱輪系,從而達到輕量化的目的。

達成了這點之後這個機構還有一個基本問題,這顆計時陀飛輪是用來當碼錶用的,它必須要能夠應付瞬間啟動、停止、再啟動的操作需求,而對陀飛輪機構來說由靜止狀態再啟動其實是一大難題,因此這裡對於如何將發條的扭力瞬間轉換驅動陀飛輪的動力傳輸肯定也下過一番功夫,而這種激烈的運作方式對機件的傷害也是需要考慮的,凡此愈想都會更加佩服這款的工程成就。



▲ 計時停止的煞車系統
計時陀飛輪的煞停是透過一根鉤狀的槓桿,彎勾的方向和擺輪垂直,計時停止時會抵住擺輪煞住整個系統。相形之下朗格的陀飛輪停秒機構比較複雜,不過這跟兩者擺輪的種類不同也有關係。



▲ 高速運轉下的儲能
機芯是透過同一個錶冠來為兩個系統的發條上鍊,其中計時系統的動力儲存大約是60~80分鐘,而能夠維持1/100秒精度的則是在頭10分鐘,以這樣的震頻和陀飛輪轉速來說已經相當不易了。



▲ 工業風格設計
錶款的設計走工業感風格,從陀飛輪錶橋到錶耳側面的鏤空都很有建築鋼骨的印象,是豪雅近年偏好的風格。錶款的作工堪稱精緻,雖然是較粗獷的設計,但像陀飛輪錶橋各個切面的打磨都還是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