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坊與博物館探訪
JAQUET DROZ

提到 JAQUET DROZ 應該沒人會否認其鐘錶才華絕頂,而兩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榮耀一時 但也一度浮浮沉沉,直到邁入二十一世紀由Swatch 集團收購後,才再度擦亮其金字招牌, 不僅重返品牌發源地——拉紹德封, 十年之後品牌全新製錶工坊更落成於此, 此次本刊親臨工廠採訪,且深入 Neuchâtel 博物館一窺品牌經典機械人偶的奧祕。
文/ Thomas Lo、Sophie Chan.取材、攝影/ Eric Hsiao.資料提供/ JAQUET DROZ

 

走入集團後的光輝十年
2010 年對雅克德羅來說是很特別的一年,是進入 Swatch 集團後的第十年,更由集團大家長 Nicolas G. Hayek 擔任總裁, 再次確立品牌發展方向不久就離開人世,後繼的 Marc A. Hayek 傳承遺志,為全新製錶工坊揭幕引領品牌持續邁進。

Swatch 集團內的寶璣與雅克德羅同為以製錶大師為名的製錶品牌,無論在技術的傳承還是豐富的品牌歷史,兩者可說是並駕齊驅,特別對已故的 Nicolas G. Hayek 來說,同時收編入集團後的表現卻是高下立見。而在先前本刊與 Mr.Hayek 訪談中, 他特別強調入主品牌後會重新規劃產品線,針對現有系列進行重組與推出全新系列,並積極地擴展品牌銷售網路與樹立全新形象,佐證他對雅克德羅的高度期盼 與重整旗鼓的旺盛企圖心,只可惜到了年中 Mr. Hayek 便走下雅克德羅的經營指揮台,更步出了人生的舞台。而後由寶鉑總裁 Marc A. Hayek 火速接任 Mr. Hayek 的遺缺,同時身兼集團寶鉑、寶璣與雅克德羅等三大高端品牌總裁。

儘管在經營階層上有所變動,但對於雅克德羅進行變革的方針大體上是沒有影響的,除了前面所提的強化品牌形象,包括新網站的推出、新廣告的露出,為的是希望強化大眾對創辦人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 Droz,1721∼1790 年)的印象,特別是這位生於十八世紀的製錶天才,受到當時啟蒙運動思潮影響,勇於創新、敢於實驗,在 1738 年在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創立了第一間錶廠, 爾後作品受到西班牙王室歡迎,並投入高複雜手錶功能的開發。到了 1774 年又與兒子亨利.路易(Henry-Louis)在倫敦創立了第二間錶廠,隔年發表出三個複雜機械人偶——書寫人偶、音樂人偶與繪畫人偶震撼世界成為經典,後面會另闢篇章介紹。此外,在琺瑯彩繪、寶石鑲嵌等裝飾藝術錶款上,成功攫取歐洲、俄國 甚至更遙遠的東方中國皇室貴族的目光,也在日內瓦開設了第三間錶廠,成為雄霸一方的製錶品牌。風光一時的雅克德羅之後光芒不再,甚至被外國資本收購, 直至 2000 年由 Mr. Hayek 收歸 Swatch 集團後才逐步喚回過去的光榮回憶,更重要的是,十年之後的 2010 年雅克德羅位於拉紹德封的製錶工坊風光開幕,面積為兩千五百平方公尺,主要著眼於增長迅速的市場需求,選在拉紹德封更是別具意義,一方面品牌首間工廠即是創立於此,再者與集團內其他資源能夠策略聯盟、互利共享。除了此次前往品牌 '10 年新落成的製錶工坊外,本刊也一併拜訪了負責品牌錶殼製作的工廠 FAVRE et PERRET。在 1999 年被併購的 FAVRE et PERRET 錶殼廠,先前受託客戶高達 130 個左右,不過以供應集團內部貴金屬錶殼為主,主要客戶為雅克德羅、寶璣、寶鉑與歐米茄,及少部份蒂芬尼與格拉蘇蒂的委託,從此陣容不難想見 FAVRE et PERRET 的極高水平。由於廠內仍有些技術 Know-How 不方便公開,像是其拋光技術就很全面,所以僅供參訪無法拍攝,不過基本上像是雅克德羅與廠方之間的合作,就是以品牌提供設計交由廠方畫出技術圖進行溝通, 再依序進行錶殼樣品製作等程序,每一程序基本上都有雅克德羅主導認可,像是品牌錶殼的獨特編號亦是由廠方代為操刀。

至於機芯的部份,是由集團內的高級機芯廠 Frédéric Piguet(於 '10 年更名為 Manufacture Blancpain)提供,所以此行到製作工坊的參訪,並沒有機芯研發與製造的過程,而是以機芯裝殼、面盤裝配為主。在工坊內部,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機芯成品、錶殼成品,或是製作好的面盤,再經由工坊內的製錶師加以裝配,基本上不同的製錶師負責不同的流程,有的人專職機芯裝配,或是負責面盤的結合、 指針或細節的修飾以及檢測,據其中一位製錶師的說法一日大概可完成 15 只手錶,不過還得視錶款與功能複雜度而定,整體工坊產能會逐漸擴大。

 

 

La Chaux-de-Fonds 全新製錶工坊
於 2010 年落成的雅克德羅全新製錶工坊,位於瑞士鐘錶重鎮之一的拉紹德封,更是向品牌發源地致敬。

 

 

 

 

 

▲ 現代化傳統製錶理念
雅克德羅組裝的過程由不同製錶師負責不同部份流程,像是圖中的製錶師即小心翼翼地進行機芯組裝,不過此工坊並不負責機芯的製作過程。

 

完美無瑕的半成品
工坊主要負責的是組裝過程,圖中清楚可見錶殼、面盤、機芯、錶圈,甚至錶扣與鍊帶,以及裝配完成的完整機芯。

 

前面有稍微提到創辦人皮埃爾與兒子設計的三個機械人偶,在 1775年介紹給法王路易十六(King Louis XVI)與瑪麗皇后(Queen Marie Antoinette)後聲名大噪,當中第一個具有書寫功能的活動人偶是由創辦人親手設計的,以其兒子亨利路易三歲時的模樣打造,可以上下左右書寫 40 個字母,非常神奇,現藏於瑞士的納沙泰 爾藝術與歷史博物館。而在此行參觀位於拉德紹封的雅克德羅工坊時,廠方則展 示了復刻版的機械人偶,雖然造型與尺寸都不盡相同。人偶服裝的絲質上衣、皺 褶、袖口都很講究,背心的配釦與刺繡裝飾華麗一點也不馬虎,下半身的馬褲線 條分明收邊仔細,連鞋子都做得很有型,而人偶所坐的桌椅也依循古典風格,採 用上等原木製作打磨而成,桌面的木紋、桌腳的刻紋都很用心。當人偶作動後, 可寫出 "JD" 的品牌標誌,就如同兩百年前的人偶,可以上下左右移動筆觸,不僅寫出字母更是畫出圖案,雖然品牌機械人偶的獨特早已名滿天下,但實際看到人偶完成的作品時,還是令人驚呼連連。此外,機械作動時,人偶不只是進行手部的動作,就連眼睛也會眨,如實反映真人若進行相同動作時可能有的身體反應, 十分有趣。

在工坊的一隅也展示了部份品牌所珍藏的琺瑯藝術錶款,固然雅克德羅在機械人偶或是報時鐘的獨門技術令人驚豔,但是時間一久沒有經過保養修護,就無法展現其運轉的美妙之處。但皮埃爾當時率領的一批琺瑯工藝師、寶石工匠,在琺瑯燒製的火候掌握、顏色的深淺、圖案描繪筆觸的細膩生動、寶石、珍珠的選擇與排列與鑲工,都有其獨到之處,不僅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更成為現今雅克德羅手錶設計中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 18 世紀超華麗時計寶盒 外觀底色採用藍色琺瑯裝飾,又以金邊勾勒出華麗線條,除了上方鑲嵌寶石更顯貴氣, 側邊寫上 "Josephine" 的字樣,另一側以琺瑯描繪出的景緻令人心曠神怡。

 

▲ 復刻版的機械人偶
皮埃爾最著名的創作—書寫人偶 L'écrivain,此為品牌之後復刻的人偶,尺寸比原版小,限量 3 座。

 

解讀雅克德羅的"8"大密碼
如果要在數字中找出東西方文化的共同符碼,"8" 絕對是當仁不讓, 兩百年前事業橫跨歐亞版圖的 Pierre 更是深諳此道,發展出 Grande Seconde 系列, 讓 "8" 深植於品牌的設計 DNA,形塑出雅克德羅獨特的設計美學。位於面盤上半部的時分偏心盤,與刻意放大的小秒盤,兩者交疊不偏不倚形成了一個 "8",相信這樣的面盤配置很多人都能心領神會,出自雅克德羅經典的 Grande Seconde(大秒針)系列,是 1785 年品牌創辦人皮埃爾的創意,也成為雅克德羅最重要的品牌特質。特別是 8 在東西方的文化都具有正面的意義,在中國風水與印度堪輿(Vastu Shastra)中象徵著圓滿、永恆,在西方文化中象徵的是持續與重生,是相當具有力量的數字。對於當時銷售網路已經橫亙東西的皮埃爾來說,這樣的設計特質無疑是左右逢源。不僅是將錶盤排 成 "8" 字造型,Grande Seconde 系列的時分以羅馬數字顯示,下方的秒盤以阿拉伯數字顯示,兩者交疊的刻度也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其 實隱含了由古典向現代邁進的意味,如此的配置在當時相當前衛。 再者他刻意將小秒盤放大的原因,其實是對在他之前時間僅能由少數人讀取的反動,希望賦予讀時更個人化、世俗化的意義。

由此基礎發揮,雅克德羅透過大明火琺瑯詮釋面盤,一批琺瑯工匠傳承粉末粗細的拿捏,藉由超過 1000 度高溫層層燒製出完美色澤的獨門祕訣,再加上結合珍珠與寶石鑲嵌的技藝,讓雅克德羅的面盤獨具魅力,早在兩、三百年前就讓中西的王公貴人心悅臣服。 品牌更引進現代技術,除了遠近馳名的象牙白大明火琺瑯外,更開發出需要 15 次塗層與爐燒的黑色、19 次塗層與爐燒的藍色等更高等級的技術。除了創意與技藝外,以珍稀礦石製作面盤亦是品牌的 拿手好戲,從外太空翩然降臨的隕石,到獨特的砂金石、沙弗萊 石、金絲石等都非常罕見,就算不特別主打複雜功能,簡單的設計 與不凡的質材卻往往讓雅克德羅的錶款不同凡響。

 

▲ "8" 字特質無所不在
透過製錶師將每一組件依序裝配的過程,層層堆疊出雅克德羅強烈的 "8" 字品牌特色。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71》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