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錶避震裝置面面觀

腕錶的防震裝置大致可分為在錶殼空間放置彈性材料的吸收型,以及利用零件曲度緩衝外力的抵消型,其中又以在擺輪軸心穴眼安裝彈簧片的避震器最為常見且最多變化,以下就此三種分類介紹各家錶廠四兩撥千金的獨門武功。

吸收型防震機制
只要外型較為粗獷或許就能被稱作運動錶,但要真正適合運動而無需憂慮損壞問題則需要下番工夫,例如高爾夫、網球甚至滑雪等要大幅度擺動手腕的運動,的確要有額外抗震才不至於讓愛錶報銷。而吸收型防震機制算是進階型的設計,適合要求從事激烈運動時也能佩戴的錶主,優異的抗震性也確實更能保護手錶。常見的方式是在錶殼內加裝2~8個不等的防震墊圈,無論是從側邊包覆機芯或置於錶殼與機芯之間,都能吸收一定比例的外力,至於彈性墊圈的材料當然就是各家機密。另外也還有利用氣室或懸吊式鋼管等方式。

▲格拉蘇蒂原創彈性物料
獨特研發的紅色材料為合成彈性橡膠材質,以對稱位置從錶殼與機芯間的四角側邊包覆機芯,至少能夠吸收60%的外力,一般防震材料因置於錶殼內故不會被看到,但該項設計從面盤側就能看到紅色材料。

▲積家震度吸收氣室
雙層錶殼的設計比一般錶款多了一層震度吸收氣室,可在錶款受到重力的衝擊時,發揮緩和衝擊的作用,同時邊緣還有內置避震彈簧以及氣密連結點,可確保機芯受震後的彈性空間。

▲豪雅懸吊式鋼管
以4根發想自賽車駕駛座椅避震器的"Energy Manifold"鋼管將機芯懸吊在錶殼裡,受力時力道會從鋼管傳遞到錶殼內,並採用了航太和賽車技術的緩衝材,能承受高達24,000G的重力 。

抵消型防震機制
若要抵禦尖銳物體的刮磨需仰賴材質硬度概括承受,但面對方向性更為複雜的外力撞擊,抵消型的防震機制不直接以物質本身承受外來力道,選擇透過金屬形狀的曲度緩衝。由於腕錶機芯尺寸輕薄,擺輪軸心的直徑僅有0.05至0.1mm,只要遇到過大的外力撞擊,絕對會發生歪斜、斷裂等損害,故此類型的防震機制均是以針對擺輪軸心居多的小型零件為主,避免受到衝擊時發生偏移歪斜,話雖如此,但對於腕錶的一般防震已是足夠。而腕錶最常見的避震機制也屬此類,在擺輪軸心穴眼利用基座與主體間彈性空間並安裝彈簧片緩衝作用力,原理類似汽車的避震器。

▲愛彼大型彈簧錶橋
皇家橡樹30週年時愛彼的2896機芯,9點鐘陀飛輪有抗震的鈦合金錶橋,蛇型般蜿蜒的構造為最大特色,實質上就是一對大型彈簧,錶橋受力後能夠藉由彎曲動作來緩衝外力,這種設計實屬罕見。

▲DE BETHUNE Triple Pare-chute避震系統
6點鐘盤狀擺輪二側安置一對類似音符狀的支架,構成專利的Triple Pare-chute避震系統,纖細的支架固定於擺輪錶橋二端,而未來感十足的設計也讓DB 28獲得2011年GPHG的金指針獎。

▲IWC彎臂防震零件
特殊彎臂防震零件為一片夾板的形狀,細部藉由工程精密計算挖出不規則形狀的適當曲度來緩衝外力,無論受到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撞擊都能抵消外來震動,搭配內置彈簧和底部橡膠墊輔助,防震效果加乘。

擺輪穴眼避震器類型
在擺輪穴眼安裝彈簧片的抵消型防震機制是腕錶最常見的避震裝置,因種類眾多故額外獨立介紹。其原理來自寶璣的降落傘防震裝置,降落傘防震裝置雖於19世紀初便運用在懷錶機芯上,但懷錶時代因鐘錶都是放在口袋內,有需要才會拿出觀看,故造成擺輪軸心損害的機率不高,因此該項避震器裝置在當時並未普及;但隨著腕錶時代的來臨,擺輪軸心開始要面對劇烈的撞擊力量,寶璣發明的降落傘式避震裝置其分離式的寶石軸承座與富有彈性的簧片結構,此時成為之後所有避震器的主要雛型,現代避震器的寶石軸承也仍由穴石與蓋石組合而成。

▲Incabloc避震器
Incabloc因加百祿避震器目前最常見的避震器之一,為1933年瑞士Universal Escapement公司推出,延續降落傘式避震裝置的主要原理,以上方簧片緩衝軸承座的位移力量,進而保護擺輪軸心的完整。

▲Parashock避震器
星辰的Parashock避震器與一般避震器不同之處在於取消了避震器基座,以一個螺旋狀的彈簧片與穴石固定住,上方則是與蓋石固定在一起的彈簧片,所以兩個寶石都有與彈簧片固定。

▲Paraflex避震器
'05年勞力士推出新式Paraflex專利避震器,採用外型類似0的全覆蓋式彈簧片,與以往彈簧片僅接觸蓋石邊緣的設計有所差異,在官方測試結果可以提高50%的抗碰撞能力,除了擺輪外擒縱輪也有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