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柏表錶廠的建築是由拉紹德封建築師Léon Boillot所建,已有百年歷史,主體建築約在1904~1905年之間完成,1918年時建築西側再行擴建。在成為芝柏錶廠之前,曾經輾轉為其他鐘錶品牌或閒置、或作為倉儲之用,2001年芝柏表所屬的Sowind集團收購並且經過了15個月的翻修,使之保留了不少建築本身的當代特色,包括在當時罕見的平坦屋頂,另外鐵製的屋樑與中柱、樓梯、彩色玻璃天井與飾有薊草圖樣的屋簷,都反映著當代的建築特色,經過復修後,又能夠因應鐘錶的現代化產線需求,如今作為芝柏表錶廠(事實上是Sowind集團的錶廠),頗有傳統鐘錶工藝與時代建築融合的感覺。
▲身為業界少數長期研發自製機芯的品牌,芝柏錶廠內既有自動化產線,也有為數眾多的製錶人員逐一手工打磨或組裝機芯。
和絕大多數錶廠的製程一樣,即便是重視手工打磨的芝柏表也必須一定程度的由機器協助初期的零件製作,因此在CNC車間設有由多台自動沖壓機器構成的產線,毋須人工作業就能夠迅速且精確地切割出機芯黃銅基板等零件的毛坯,螺絲孔洞等細節也能夠一併預留,達到量產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則是必須定期檢查與更換車床刀具,以免因使用磨損而損壞製作出來的零件品質。另外芝柏表也擁有五軸切削機具,能夠以高速切割出更為立體、複雜的錶殼形狀,在此由於所製造的除了不鏽鋼與K金材質零件,芝柏的產品線中還包括了更為堅硬的鈦金屬,需要用更高速才能鑽削,因此在機具旁甚至還備有滅火器,以應對機具切削產生高溫時可能偶發的起火意外。
至於芝柏表的重頭戲高級鐘錶部門,則設置在品牌總部內,有別於錶廠內每位製錶人員分工完成不同階段的打磨與組裝製程,這裡則是由一位製錶師全責負責一枚機芯的製作,由於複雜機芯零件細小複雜,仰賴高度手工,光是以黃楊木條打磨陀飛輪框架的小動作,就需要2~3天的作業時間,也因此一枚高階機芯可能需時1~2個月才能完成,也就不足為奇了。
★芝柏表近年積極研發創新的案例:
▲經過5年研發實作方才成型的恆定動力擒縱擁有多項專利,無論發條是處於滿鍊或是將盡的狀態,都能夠穩定地輸出平均動力至擺輪。
Constant-Force Escapement 恆定動力擒縱
一般腕錶會因發條鬆緊程度造成扭力大小不同,因此影響擺輪的擺幅以及走時精準度,尤其在滿鍊與動力將盡時差距更為明顯,因此如何讓腕錶保持恆定動力,就是品牌三不五時便會挑戰的課題。芝柏表的恆定擒縱結構其概念與原型在2008年提出,經過5年時間的研發實作終於推出並發表在實錶恆定動力擒縱腕錶上,不僅外型足夠搶眼,並擁有多項技術專利。
▲以DRIE電子蝕刻技術一體成型鏤出的矽材質框架與彈性游絲真的只能以薄如蟬翼來形容,中央游絲僅14微米細,僅頭髮的1/6。
業界為求達到恆定動力的作法各有千秋,而芝柏表以DRIE電子蝕刻技術一體成型鏤出一枚矽材質的固定框架與彈性游絲,中央橫跨框架的游絲僅14微米細,僅頭髮的1/6粗細,來自發條盒的動力會透過上述的矽質彈性游絲與新增的二枚三齒擒縱輪蓄積能量,當能量儲存至一定臨界點時,彈性游絲便會呈波浪式擺盪,向擒縱輪輸出穩定平均的動力。由於矽質游絲框架乃以擺輪為中心放在面盤的垂直中軸上,還特別設計成如同蝶翼般的對稱形狀,看起來較為花俏,置於隨著欣賞角度不同還會有藍、紫等不同光澤反射,不過據知這樣的形狀設計並非單純是出於視覺的對稱美感考量,而是經過品牌與納沙泰爾的電子與微工程學中心(Swiss Electro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Centre)合作,經過複雜的力學與材料學應用計算檢測,這樣的形狀與屈曲度最能將動力穩定地傳輸至擺輪中心。無論是技術上的創新或是鑑賞層次的提升都是可圈可點,也讓搭載此裝置的腕錶一發表,立馬奪得了當年度日內瓦時計大賞的最高榮譽金手指獎。
▲新的三橋橋板以立體造型搭配磨砂鈦金屬材質,相應地面盤還隨之做出斜度,為品牌的經典象徵做出新一代改版。
Architectural Bridges立體鈦金屬三橋
經典經過時間洗練,固然還是可以被稱之為經典,但置換於現在的時空,是否還能夠有其他的樣貌展現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從前述的歷史回顧不難發現,其實芝柏表的金橋也經過了幾代樣貌的變化,而這樣具代表性的箭頭形橋板,2014年在三橋陀飛輪腕錶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化蛻變。
▲在'14年初發表的NeoTourbillon是玫瑰金材質,'15年新款搭配DLC黑色鈦金屬錶殼,前衛的科技感與突破傳統的三橋更為對味。
NeoTourbillon腕錶同樣以三枚橋板作為面盤主視覺,橋板的搭橋方式呈現完全不同的切割和結構,3個鈦金屬箭形橋板做出弧形線條,並各以二根垂直軸固定,看起來真的就像在錶面上搭了一座橋,不僅質地硬度更勝不鏽鋼,也比不鏽鋼更為輕盈45%,再經倒角處理、噴砂加工與黑色PVD鍍膜,硬朗的線條猶如恢宏建築般聳立;與弧形橋板相應,作為基板的面盤其兩側可看到角度極大的斜面,錶款鏡面也為此做出有高度的箱形與無錶圈設計,彷彿一道窗戶般可從側面欣賞結構而不會受到鏡面曲折而變形。
▲由於使用硬度高的鈦做為橋板材質,在切削成型時就必需讓刀具更高速的運作,不僅磨損的頻率更高,也必需注意加工時產生的高溫。
新穎視覺之外,另外從透明底蓋其實很難看出它具備了自動上鍊結構,事實上其白金微型自動盤安裝於面盤12點鐘的發條盒下方,也因此錶背側機芯能夠呈現手上鍊機芯的精彩打磨與裝飾,以箭頭形的黑色PVD鈦金屬橋板為視覺重點;其次並採用更大的發條盒以容納更長的發條,再搭配極輕的鈦金屬陀飛輪與大於常規尺寸(達14.44mm)的里拉琴外型框架,種種多項獨特技術的優化更新,讓這枚機芯從裡到外都是話題。
▲現今的陀飛輪雖幾乎變成眾品牌高階複雜功能的「基本款」,但芝柏表的陀飛輪無疑是最精緻的其中一員,里拉琴形狀的框架別無分號。
Tri-Axial Tourbillon三軸陀飛輪
提到三軸陀飛輪第一個想到的通常會是積家或FRANCK MULLER,但過去大多數的三軸陀飛輪都需要一個球形框架才能夠支撐(因此又稱球體陀飛輪),較多的框架難免遮擋了欣賞陀飛輪複雜結構作動的興致;而2014年也加入這場天旋地轉的混戰的芝柏,Tourbillon Tri-Axial除卻了過多的金屬框架,以最少的支撐點讓陀飛輪盡情旋轉,當然結構的支撐度、強度,相對也需要更精密計算,不僅機芯的負擔增大,零件數之間的咬合精密度、複雜度尤其不能同日而語。
▲為了全面性欣賞三軸飛輪的作動,腕錶特地在陀飛輪位置的鏡面做出拱形,錶側並開了一扇長方視窗,多個角度均能盡情鑑賞。
回顧2008年時芝柏就作出了雙軸陀飛輪,整體設計是以品牌經典的三金橋陀飛輪款式為基礎,2014年芝柏前進到三軸,三個軸心框架分別為:內框架與面盤水平帶動擺輪一分鐘轉一圈,第二框架沿著第二個軸心垂直方向每30秒轉一圈,而二者又整合於兩分鐘轉一圈、與面盤水平的第三框架中,兩兩垂直的輪軸角度讓陀飛輪「翻滾」的動態十足,旋出3D的立體空間維度。陀飛輪內框架保留了七弦琴般的造型,優雅線條與19世紀以來芝柏陀飛輪的設計呼應,陀飛輪框架零件共140個僅1.24克,並配備黃金螺絲微調擺輪、震頻21,600vph(3Hz)。
▲三軸陀飛輪雖並非芝柏表首創,但品牌兩兩垂直的輪軸角度較為少見,加上沒有太多框架遮擋,讓陀飛輪的十足動態一覽無遺。
為因應陀飛輪輪軸兩兩垂直旋轉時的空間需求,搭載Tri-Axial Tourbillon裝置的腕錶在9點鐘陀飛輪位置的鏡面特地做出拱形透鏡,錶側還開了長方形的透明視窗再嵌上拱面水晶玻璃,正面、側面的鑑賞角度萬無一失,尤其每30秒旋轉一周的第二框架垂直方向的翻滾深度也能欣賞,不枉品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