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KO機械錶的兩把刷子

SEIKO是日本製錶的代表性品牌大家都知道,而且他們家獨創的Spring Drive機芯結合機械與石英錶的優點也堪稱自成一格,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品牌在機械錶工藝的本份上也還是相當用心打拚,以下將帶你一塊了解品牌在發展機械錶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及早發展高級製錶工藝
SEIKO在1913年便生產了品牌首只自製機械錶,此後不斷地研發及提升機械錶的製錶能力,時至今日SEIKO能百分之百的自製每只腕錶的各種零件,從製成游絲的Spron合金、指針、面盤和錶殼等零件都在品牌自製範圍內。

瑞士天文台競賽初嚐震撼
1940年,SEIKO首次參加世界權威性的瑞士紐沙特天文台競賽。當時SEIKO雖然已成為日本國內製錶業的龍頭,但在登上世界舞台時,最佳成績僅排名世界第144名。經歷了這次的比賽,讓SEIKO了解本身在製錶水準上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需要努力,於是他們更傾盡心力於製錶技術,持續研發改革。

雙向上鍊系統打響名號
後來SEIKO在1959年開發出知名的「魔術槓桿」技術,直到今天都還是在現代製錶史上的一個關鍵突破。這個巧妙的裝置利用自動盤的雙向轉動,不論是順時鐘或逆時鐘旋轉,都能產生能量,大大的提升發條能力傳輸效率和加速上鍊速度。而過往隸屬於SEIKO旗下的高級製錶GRAND SEIKO,自1960年代推出以來,就以成就平凡中的偉大為設計理念,受到許多支持者的愛戴。同時SEIKO不斷研發的成果也開始有所收穫,幾經嘗試終於在1967年獲得瑞士紐沙特天文台大賽的第二名成績,不僅洗刷過往成績不如意的歷史,SEIKO也因此在國際上聲名大噪,這些在天文台競賽上的挑戰,不僅促使SEIKO的技術急速進化,也使SEIKO陸續研發了許多獨家技術,成為現在品牌開發新技術的基石。

革新中的革新
1988年GRAND SEIKO將先進技術融入歷史與傳統之中,結合高科技的三次元CAD與傳統的製錶技術,推出超越瑞士天文台精準度,標準日差達到+5秒~-3秒的9S系列機械機芯。2006年,品牌再發表9S67機芯,藉由改良發條的厚度與寬度,在長度上延展了10公分,在提升上鍊效率的同時並達到長約72小時的動力儲存時間。2009年,GRAND SEIKO從素材開始全新開發機械機芯的主要零件,如動力發條、游絲等,並搭載新設計的擒縱結構,終於成功發表9S85機芯,展現睽違41年的高震頻科技(5Hz)。2010年,GRAND SEIKO發表9S55機械機芯的革新版9S65機芯,使用的游絲與擒縱結構皆以最新素材與工法製成,提升佩戴時的實用性與精準度。

以上可以看出2017年終於正式獨立的GRAND SEIKO,對於SEIKO在研製機械錶科技上所佔有的重要角色,也在提升品牌整體的製錶水準上擁有不少貢獻——這些貢獻甚至能達到國際級的影響力,使得讓品牌的機械錶工藝能緊追瑞士與德國兩大製錶勢力,也是市場上頗受歡迎的非瑞士主流錶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