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寶璣早在19世紀初期就已經有製作計時碼錶的經驗了,發展至今,品牌對該項鐘錶複雜功能可說是駕輕就熟,不僅將這項功能廣泛應用在旗下各系列中,也仍舊嘗試在這項傳統功能中開發創新突破的可能性。
▲寶璣早期製作的追針計時懷錶。
1820年,雙追針計時碼錶
寶璣先生於1820年研製成功的「雙秒針精密時計」,可記錄中間時間或兩項同時進行事件的時間,是現代計時器的先驅之一。1822年,他售出了他研製的首只印刻計時碼錶,或稱為“Fatton”計時碼錶,是他與製錶師Fatton共同合作的成果,Fatton是他最有天賦的學生之一。這款時計的秒針與面盤上一小塊墨水區域相連,在必要時能通過墨跡顯示出流逝的時間,實現名副其實的計時功能。路易-克雷蒙.寶璣(Louis-Clément Breguet)先生完善了這一系統,他於1850年向當時的科學院提出他祖父的設計才是最早印刻計時碼錶的論證,而不是巴黎製錶師Rieussec,他曾於1821年申請了一項類似系統的專利。
Caliber 2320機芯,計時碼錶的傳奇
寶璣的手動上鍊計時機芯,Caliber 2320,也就是現在大眾所熟知的533.3機芯,其根源可追溯自20世紀四○年代。這款機芯最初名叫CH27,當時在汝拉山谷工作的頂尖機芯設計師艾伯特.彼蓋(Albert Piguet)設計構思出此版機芯的第一代。最初售出的機芯並沒有精美的潤飾與修飾,然而隨著時空的斗轉星移,這款機芯走時的精準及卓越的性能逐漸使其頭角嶄露。
▲寶璣533.3機芯。
完全從零開始開發計時機芯在所有頂級製錶技藝當中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對於寶璣而言,要想尋求推出一款複雜的計時碼錶,有一個選擇必須要做:直接引進已幾乎趨近完美,擁有極高精準度的CH27機芯,或者接受挑戰,重新開發一款可以完全匹配計時性能要求的機芯。
品牌最終的選擇其實很簡單,就是把CH27進化升級為更臻完善的機芯,並更名為2310,亦在隨後的幾十年間被業界廣泛應用,也被瑞士頂級鐘錶品牌評價為是優秀計時碼錶的不二之選。總而言之,這枚機芯已成為鐘錶製造業的一座里程碑。經年不斷地升級演變,這款機芯如今的震頻已達到每小時18,000次。後續品牌再將震頻提升至每小時21,600次,即3赫茲後,計時的精準度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Marine 5837
18K玫瑰金材質/554.3手動上鍊機芯/時、分、小秒顯示/陀飛輪裝置/計時碼錶功能/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100米/錶徑42mm
如今,寶璣生產出配備了世界上最小導柱輪的自動上鍊計時碼錶機芯,可顯示日期,配小秒針。直徑10½法分,厚度6毫米,是科技結晶的傑作,是專屬於現代女性的優雅體現。不過寶璣當然沒有忘記紳士們對於卓越計時的追求,例如其在Marine航海系列中推出陀飛輪計時碼錶,搭載首款陀飛輪計時機芯,配備矽質擒縱機構。這款錶同樣採用了導柱輪控制的計時機芯,工藝精湛,無愧於經度委員會(Board of longitude)成員及法國皇家海軍(由1815年路易十八任命)御用製錶師的頭銜,展現出製錶大師一脈相傳、精益求精的工藝技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