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陀飛輪在內,寶璣大師有哪些不可不知的重要發明


現今的寶璣以古典外觀深切吸引錶迷,精緻的機刻雕花面盤、典雅的寶璣指針與數字、隱蔽簽名,都足堪代表經典鐘錶工藝,其內在運用的技術,又是超卓傑出於其他品牌,所傳承下來的非但只是古老的前人遺產,深根源於品牌肌理的還包括了技術的開創性。


▲Perpétuelle自動上鍊機制

此為寶璣編號第28號自動上鍊問時錶,中央如斧頭般的零件為鉑金材質的擺陀,功能如同現今的自動盤,可為發條上鍊,並以雙發條齒輪來平衡施加在中央齒輪上的壓力。

現代的計時精細到以原子的震盪週期為單位,每個人可以利用衛星接收、電波對時,掌握當下最精準無誤的時間,但在寶璣大師生活的18世紀,以發條舒張釋放動力,進而帶動齒輪、指針、槓桿來運轉驅動的鐘錶,就是時刻唯一的判斷依據。鐘錶若未經校準,錯過個人邀約事小,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必需計算時間差來判斷所在經緯度,若日差過大就會造成迷航或觸礁。寶璣所發明的陀飛輪裝置、寶璣游絲、降落傘式避震器等影響後世至深的裝置,都是為了精準這一目的而誕生,就現代眼光來看它們的裝載已經演變成製錶工藝的象徵,甚至有時不過是錶廠的數據遊戲,但在過去卻可能是動輒關乎人命的大事。


▲Repeating Watches問錶打簧裝置

1783年寶璣大師創作第一只打簧問錶,最初音簧放置在機芯底部呈直線排列,後來修正為圍繞在機芯周圍的設計,機芯厚度變得較薄,敲擊出的聲音更加和諧。

大師的遺產 寶璣的發明中,自動上鍊是影響後世最深遠的裝置之一。該機制最早由製錶師Abraham-Louis Perrelet在1770年製作,但上鍊效率並不理想;1775年寶璣正式開始製錶事業後,便著手加以改良,約在1780年間完成,就此奠定現代自動上鍊機制的基礎模型。因為該項結構不須手動或是以鎖匙上鍊,只須透過日常佩戴自然搖晃時帶動大型擺陀即可產生動能,因此他將此機制取名為Perpétuelle,在法文中意為永恆。現代腕錶的自動上鍊幾乎已經是基礎必備裝置,除了基本的半輻自動盤,並延伸出微型自動盤、環型自動盤等變化,為提升慣性增進上鍊效率,也在盤緣加裝質量較高的K金材質。


▲Pare-Chute降落傘防震裝置

為避免擺輪軸心因外力斷裂,將軸承座與擺輪夾板分離,並用一個「C」狀金屬簧片固定軸承再連接至夾板,簧片的金屬曲度會吸收衝擊進而抵消作用力,降低軸心損壞機率。

另一大寶璣著名的發明陀飛輪,更是各廠進階複雜錶款的叩門磚,將擒縱輪、擒縱叉、擺輪組均固定在一個框架上,讓框架以擺輪軸心為中心作360度的自轉,乃是為了因應懷錶時代常把錶放在口袋中,機芯零件長期以同一個方向受地心引力牽引進而影響走時的疑慮,因此透過讓擺輪與擒縱不斷旋轉改變受力方位,均化可能產生的誤差。後世同樣延伸出許多變形,無論是飛行陀飛輪、雙陀飛輪、或是框架軸心傾斜的陀飛輪,都仍是建基於寶璣創發的陀飛輪裝置。縱然腕錶的佩戴方式相對來講不如懷錶會受重力影響,但陀飛輪已然成為製錶工藝最經典的象徵,是品牌有能力製作高階款式的證明之一。


▲Tourbillon Regulator陀飛輪

將擒縱結構、擺輪等固定在框架內,讓框架360度旋轉,周期可調整為1、4或6分鐘,藉此均化腕錶任何方位的誤差。1801年獲法國內務大臣頒贈專利權,1805年在市面推出。

大師的創舉並不只上述二者,其他舉世聞名的重要發明還包括末端捲曲上揚的寶璣游絲、三金屬溫度計、可調整軍隊操課步伐的軍用計步器、能憑觸覺知道時間的觸覺錶、降落傘式避震裝置、被稱為「寶璣鑰匙」的棘輪上鍊匙等等,是擴充鐘錶功能也好、精進走時準確性也好,寶璣大師對鐘錶的投入,讓今日的鐘錶史處處都留有他的名字。


▲Breguet Spring寶璣游絲

自擺輪軸心往外旋繞的游絲受擺動作用影響,會往兩端變形造成誤差,寶璣將末端往內捲曲並上揚,提高游絲縮放的彈性空間提升等時性。同年寶璣另發明紅寶石軸承。

古老成就再現當代 寶璣大師的發明令人讚嘆,過去幾年寶璣也積極將大師懷錶時代的重要成就微縮至腕錶內,除了各大品牌必出的陀飛輪裝置之外,改良式的仿降落傘式避震裝置、能夠均衡發條扭力的芝麻鍊與寶塔輪系統、提升等時性的游絲末端曲線等等,都再現於目前市場上的款式。有賴現代科技的精進,這些裝置的微型化,除了將過去的成就予以改良進化,現代寶璣也陸續展現代新知科技支持下眺望鐘錶的無盡可能。


▲Montres a Tact觸覺錶

觸摸錶殼上的箭形指針,搭配錶殼外緣的圓珠,即使身處黑暗環境或是錶款放在口袋裡,都可得知現在時刻。此為1800年售予約瑟芬皇后的No. 611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