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時空對話
PANERAI

北京O'clock Time design, design time展覽
時間與空間交織成我們的生活向度,對於時間,古往今來人們各有不同的獨到見解,繼'11年於義大利米蘭舉辦的展覽圓滿落幕以後,'13年又再度移師中國北京美術學院,在沛納海的大力贊助下,藝術家利用東、西的文化視野,再次展開關於時間的論述與對話。

文/Iesha Liu.資料提供/PANERAI


回歸時間的本質
「時間」是什麼?一天劃分為24小時,1小時又分割為60分鐘,時間是人類用理性定義出的長度;然而,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時間是一種感性的理解,是生命的限制,是錯過,是來不及,是一種透過慾望的缺失和遺落,進而感受到具體時間的流逝方式。如果將人們生活的「空間」也放進「時間」的存在,便是我們現在所存在的四次元世界。

人類之所以會知覺時間的存在,一方面是想要掌控時間,進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另一方面,卻又會發現自己的挫敗,時間之於人類的矛盾關係,在哥雅所畫的《克羅諾斯食子》(Kronos Mentre Divora Uno Dei Suoi Figli)中有著清楚的刻畫,畫家引用希臘神話的時間之神Kronos的故事,以此來說明時間的特質。Kronos和Kairos是父子,Kronos吃下自己的小孩Kairos,之後又吐出來,古希臘人以此來描述萬物的誕生、消亡和重生的週期。因而Kronos具有不斷循環的特性,而Kairos是指特殊情況的發生,兩者彼此互為時間的代稱,但卻有著不同的意涵,時間包含感性的一刻,亦同時是世界物理循環變化的一環,自遠古至今,時間對我們來說,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般難分難解的關係,在北京的O'clock Time design, design time展覽上,或許有了討論的空間。

▲ 北京展覽現況
位於第二展區"Measuring Time"(測量時間),現場精彩的作品讓人看的目不暇給,紛紛停駐腳步仔細欣賞每件作品的寓意。


北京展覽簡介
2011年於義大利米蘭舉辦的O'clock Time design, design time展覽完美落幕;2013年,以原班人馬重新上陣,西班牙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主理整場展覽,加上沛納海的大力贊助,這個關於時間的展覽再度移師到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CAFA Art Museum),重現時間與設計的關係。展覽會場共分為三大區塊,展品主要劃分為「貫穿時間和被時間貫穿的展品」、「丈量時間的展品」,與「描繪時間的展品」,參與展出的藝術家約有70位,他們來自全球各個國家,除了原本令人矚目的Damien Hirst、Marcel Wanders,以及Maarten Baas的作品之外,更另外收錄了來自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數位出類拔萃的中國藝術家首次獲邀參展來詮釋時間在他們心中的意涵,包括於伯公的《北斗星》、賈善國的《7分鐘等於7年》、陳函谿的《影子鐘》、王煜宏的《30秒》及楊心廣的《計時沙漏》,利用不同文化視野的藝術家所詮釋的時間,豐富整體展覽對於時間的論述與看法,藉由不同的傳統脈絡,展開西方與東方的時間對話,這些專門為展覽所設計的中國作品分散在不同的展區,將以今人之眼,重新詮釋出時人與時間的多元關係與改變。

▲ 綻放美麗的時間之花
命名為《Fractional Sunflower Panerai Painting》,出自藝術界寵兒Damien Hirst之手,利用沛納海的面盤點綴出不停轉的時間真諦。


東方的天象時間
中西對於時間的詮釋在這場展覽中可以看見顯著的差異。在東方,時間是建立在宇宙的概念下,「往古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相對於西方人對時間的理性解釋來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易經》的「時之義大矣哉。」說明了人類在時間面前的渺小,只能任憑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運行,並且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規範中生活,人和時間並非對等的存在,時間是一種尺度,規範了人未來的行動,因此我們在展場上看見於伯公的《北斗星》,便不難理解其創作脈絡,《北斗星》是一個鑲在牆面上的黑色燈罩,裡頭具有LED燈,每隔一分鐘便會順時針旋轉30°,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星象一直是皇帝統治人民的重要依據,中國人民根據北斗七星的位置來判斷季節,季節不同,七枚星子的相對位置也會與之變化,因此北斗七星的存在宛如浩瀚海洋中的燈塔,給人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也為眾人指出明確的生活方式。


西方的機械時間
在西方人眼裡,時間可以是一種機器,因此Patricia Urquiola所創造《時光機器—昆蟲》(La Macchina Del Tempo-The Bug)就成了一種西方人對時間的獨特詮釋,Patricia Urquiola在現場介紹時說明,這件創作於2011年的作品,創作動機來自小說《The Time Machine》,這隻昆蟲就像是一個時間的Bug(錯誤),人在生命裡總有懊悔的時刻、無法挽回的過去,但這隻機械昆蟲就像是一個時間機器,可以帶人穿越時間的黑洞,抵達自己的過去,這個Bug是昆蟲,同時也是一個漏洞、一次錯誤、一件不可控的意外事件,除了回溯過去之外,這隻昆蟲亦可前往未來,它可帶領人們重新讀取來自外界的未來訊息,儘管有解讀錯誤的可能性,卻也充滿勇氣的迎接未來的挑戰。雖然從東西的觀點分別切入對時間的看法,看似擁有不同的文化脈絡與角度,但總體來說,無論是什麼膚色、種族、文化,人類以積極的方式對未來不可知的一切充滿信心,樂觀看待時間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 《時光機器—昆蟲》
從小說《The Time Machine》(時間機器)觸發靈感,藝術家Patricia Urquiola認為時間就像一隻昆蟲/一個錯誤(Bug),但是可以透過這件時間機器去改善未來、理解過去。


感覺柔軟的時間
時間以抽象的形式存在我們的生活裡,精確的時間在時鐘裡,面盤上兩葉指針理性的擺動,在此時間具有一定的長度,一個月31天,一週七天,一天24小時,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時間,但是穿插在生命片段裡的事件,對人們來說是一種感覺時間,一次冥想、一個商務會議、一段咖啡時光,相較於確切堅硬的時間,感覺是柔軟的心理時間,因此在第二展區"Measuring Time"(測量時間)裡,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將心裡的感覺時間藉由不同材質、造型加以詮釋,打破時鐘上時、分針的規律走時,在他們心裡埋藏的時間擁有不同的長度、形體,譬如法國藝術家Georgios Maridakis的《花瓶鐘》(Vase Clock),利用一件陶瓷花瓶與小槌子,為觀者講述他對時間的看法,這是一件裝置藝術,陶瓷花瓶經由小槌子每個小時的捶打,最後在花瓶上逐漸出現裂縫,進而碎裂,那些碎片就成了消逝的時間,冰冷而無聲息。


沒有指針顯時
在中國藝術家陳函谿心裡,時間是影子,其創作《影子鐘》就像一個日晷,不僅傳達時間的意義,同時也帶點詩意,簡樸的作品特性表達出極致的光影變化,就像雲的影子,樹木或建築物逐漸滑過地面是一種非常私密的感覺時間,在光影的間隙中流失自己的時間。

藝術家心裡的時間有千百種造型變化,在另外一位藝術家卞東進的眼裡,時間沒有指針,《日常生活掛鐘》雖然擁有鐘面的圓形,象徵循環不變,但圓面上卻多了一位老祖母、一個孩子和一條狗,分別代表藝術家心裡的時、分和秒,順時針走過樹林、花園,路經鄰居家的房子,生活悄然緩慢的經過。由此講述了一個想像中的一天所發生的故事,在七點鐘位置(儘管沒有指針)更可看見老祖母坐在具有數世紀歷史的老樹旁,專注地凝望夕陽,彷彿不再害怕時間的流逝,坦然面對歷史所加諸在身上的命運與改變。

▲ 《公共時鐘》 
由Nicolas le Moigne專門為瑞士日內瓦的公共空間所設計的作品,不使用一般的阿拉伯數字,而改以法文文字報時,刻意留住行人的腳步,讓人們為了時間而作短暫的停留。


第三展區「時間劇場」
身為策展人兼藝術家的Patricia Urquiola,在開展之前為我們說明展區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規劃「時空之旅」;第二部份為「丈量時間」,利用知覺和視覺的相互影響,讓觀者進入人造光源所照亮的黑暗空間,使得地面與牆面也成為所有藝術品的一體,觀者的走動也加入了作品的一部份,在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觀看角度;而第三部份,便是本章重點,Patricia Urquiola說第三展區有如「時間劇場」一般,他藉由若干小場景、小劇場的形式配置,使場地中的每一件藝術作品可以對話、彼此相互作用,以此表現時間的穿透力與巨大的影響力。


打破傳統認知
Patricia Urquiola的毅力令人敬佩,經過前兩大展區的洗禮後,傳統人們對時鐘的固有認知已然崩解,時間並非線性的、固定的、不變的,譬如Albin Karlsson的《DOMINO》,將骨牌排列成無限的象徵,一個接著一個,呈連鎖反應的一股作氣倒下,然後又重新站立;時間可以是多個段落,具有瞬變性和跳躍性,遊走在第三個展區,只有穿過這些精心配置的小場景才能看見展品,抹去了一般的空間座標,每件藝術品必須回頭才可看見全貌,而穿透空間的光源便成了連結不同藝術品的橋樑,藉由動線所規劃的視線,看見路徑的盡頭是一個公共的互動空間,人在這個空間裡才是主角,時間是配角,因此張恩利的《四個釘子眼兒》,利用白色方正畫格畫布在三個等距的釘孔中,加入了第四個不等距的釘孔,以此強調人和時間的關係是不穩定、不和諧的。


時間操之在己
而在楊心廣《計時沙漏》這件作品裡,以沙堆來計算時間,但因為計數過程中很容易失焦與分心,因為最後得出的沙堆數目前後兩次分別不一,隱喻人類無法透過自身的努力觸摸真
實的時間。時間的可變性在西方藝術家Thorunn Arnadottir的手裡,則轉化為《沙沙鐘》的面貌,以大量彩珠和絲弦組成的輪子,隨著輪子滾動,每5分鐘便有一顆珠子沿著絲弦滑落,橙珠代表小時,藍珠代表分鐘,金珠代表午夜,銀珠則表示正午,在滾動珠子的過程中隱隱發出的「沙沙」聲,在斯瓦西語中意指「當前是什麼?」,這同時質問了觀者「你認為時間是什麼?」,在此,時間成一輪串珠,被人們掌握在手裡。

▲ 《沙沙鐘》
西方人對時間的詮釋樂觀、自我,這件作品出自Thorunn Arnadottir之手,藉由不同顏色的串珠表現時間的樣貌,串珠是人的配飾,在此表現了時間受人掌控的意涵。

▲ 「描繪時間」展區
在天花板上方的光源平均發散到底下的藝術品,透過相同的光源,觀者的視線和光線結合,將展區的三件作品融合為一大型裝置藝術。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87》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